“有教无类”是孔子提出的教育理念,意思是教育面前人人平等,不论人的身份地位等差异,都应该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斗转星移,在19世纪的丹麦,一位思想家以相似的理念毕生倡导平民教育、终身教育,打破了贵族阶层对教育的垄断,奠定了丹麦全民教育的基石。他就是丹麦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教育思想家、人称“丹麦孔子”的格伦特维。
1783年,格伦特维生于丹麦南部小镇乌德比,成年后前往首都哥本哈根学习工作。如今探访哥本哈根,可以找到为了纪念他而建立的格伦特维教堂,以及在图书馆、教堂等地设立的格伦特维雕像。
穿过哥本哈根市政厅广场向东走近百米,就看到一片红褐色墙砖砌成的历史建筑群——瓦尔托夫中心。自18世纪建成以来,这里是瓦尔托夫教堂和福利院所在地。1839年瓦尔托夫教堂招收格伦特维为牧师,他便在这里工作了33年,瓦尔托夫成为他教育理念形成、传播的主要场所。在瓦尔托夫楼群中央的露天广场上,一人多高的格伦特维雕像最引人注目——他身着长袍,眼光深邃而坚定地望向前方。顺着他的目光望向不远处,可见一口装饰井,石砌的井口沉淀着历史的厚重。带我们参观的格伦特维论坛媒体总监佩德森介绍,这座雕像的作者、丹麦雕塑家尼尔斯·斯科夫加德将其命名为“格伦特维与生命之泉”,而那口井则被称为“瓦尔托夫之泉”。在格伦特维看来,人的智慧是人类幸福与社会进步的源泉,“真正的教育,不在于灌输知识,而在于唤醒人的心灵,让‘醒来的人’自己去思考。”
这种理念在19世纪初的丹麦具有启蒙意义。彼时,丹麦正处于国家危机与社会变革交汇期,战争导致国力衰弱,精英阶层垄断教育,国民素质普遍低下,社会阶层固化严重。素有抱负的格伦特维认为,只有让民众普遍接受教育,才能国富民强。他相信“民众启蒙是面向所有人的”“一个人要先有饱满的精神生活,才有可能进一步追求知识”,提出对教育进行根本性改革,不设门槛地为农民、工人、普通市民建立成人高校,只为启发民智,唤醒心灵。
这位丹麦民间教育的创始人于1844年在罗丁创办了丹麦第一所成人高校,将其开放性办学思想付诸实践。他确立了学校的三个任务:点亮人生、培养公民、学会学习。不同背景的学生根据兴趣选择课程,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历史、人文及生存技能等知识。在这所没有考试的学校里,每名学生都可以增进文化素养、追求幸福生活,并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丹麦农民在成人高校启蒙下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在加工和流通领域开展合作社运动,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这种合作社模式推动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是丹麦现代农业成功发展的基石。
在格伦特维及其追随者的倡导和推动下,“有教无类”的成人高校如雨后春笋般在丹麦发展壮大,为丹麦民众文化素质的提高乃至社会经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他的思想后来还启发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提倡的“终身学习”“全民教育”。如今,丹麦拥有的约70所成人高校成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丹麦教育水平在全球名列前茅:识字率高达99%,高等教育入学率达85%。丹麦教育体系在资源投入、教学质量、社会实用性、国际化程度等方面的综合优势中,依然可以找到格伦特维教育思想的影子。
《人民日报》(2025年06月30日 第 16 版)
(责编:张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