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好文荐读 > 正文

“玫瑰城”佩特拉(旅人心语)

颜 欢    2025-07-18 08:23:22    人民日报

晨光中的卡兹尼神殿。
颜 欢摄
 

穿过蜿蜒狭长的约旦西克峡谷,眼前豁然开朗:高近40米、宽约35米的卡兹尼神殿在峭壁上巍然屹立。晨光铺洒,历经2000多年风霜洗礼的砂岩在光线中色彩变幻,橘色、玫瑰红、粉色,层次分明、生动。

卡兹尼神殿深藏于约旦南部广袤的沙漠中。大约在公元前3世纪,阿拉伯游牧民族纳巴泰人定居于此。荒漠中的高山峡谷给生存带来巨大挑战,但纳巴泰人依然在砂岩上开凿出一座宏伟的城市——“玫瑰城”佩特拉。卡兹尼神殿,就是其中最恢弘的建筑之一。

在古罗马和古希腊最早的记载中,纳巴泰人是“住帐篷的游牧民族”。公元1世纪,古罗马作家普林尼笔下的纳巴泰人已经积累了相当的财富。近百年来,尽管只发掘了2%的遗址,一些考古发现就已经展现出佩特拉往昔的繁华:鼎盛时期,常住人口达两三万,古埃及人、亚述人、犹太人、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都曾定居于此。伴随贸易繁荣,纳巴泰人积累了大量财富,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公元1世纪初,佩特拉已有巨大的竞技场和庞大的露天泳池等宏伟建筑,彰显着这座城市的繁荣与昌盛。

在峡谷中建造一座壮丽的城市,纳巴泰人如何完成了这个“不可能的任务”?

古丝绸之路是纳巴泰人积累财富的必经之路。当时,乳香和没药广受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人的喜爱,若要送往地中海地区,这些古代“奢侈品”必须穿越沙漠。佩特拉地处大漠,连通阿拉伯南部和地中海地区,成为重要枢纽。贸易带来的丰厚回报,使这个沙漠游牧部落逐渐壮大成为强大的王国。

贸易往来伴随着文化交流,古老文明的交汇交融给佩特拉留下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仔细观察遍布城内的500多个砂岩雕刻成的建筑外立面,门廊、雕像和圆柱具有古希腊罗马风格,檐口和方尖碑又有着古埃及特色,顶端阶梯状的装饰据说传承自亚述人。在这些遥远帝国的建筑风格中,融入纳巴泰人的想象与创造,于时光长河中锻造形成佩特拉独特的建筑特点。无怪乎19世纪的英国人约翰·威廉·伯根在诗中感慨,“玫瑰城如同时光的一半那样古老”。

佩特拉的鬼斧神工源于纳巴泰人的勤劳与智慧。西克峡谷岩壁上大约与人肩膀齐高的位置,一条狭窄沟渠若隐若现。考古学家发现,沟渠内残留着封闭陶瓷管道的印记,每段陶瓷管道长约0.3米,要从8公里外的水源引水,需数以万计的管道毫无裂缝地有效拼接。此外,工程师在保证水流速度和连续性的同时,还需令某段管道不至因水流过快而承压过度。最终,纳巴泰人将管道坡度设置为向下倾斜4度左右——这个结果与现代水利工程师利用先进仪器开展试验的结果一致。2000年前,纳巴泰人正是用这种长距离管道,在城内建设了5个堤坝,令佩特拉能够抵御洪水的侵袭。

另一巧思是纳巴泰人凿刻岩壁的方式。面对近百米高的峭壁,纳巴泰人从悬崖顶端雕琢神殿外立面。他们在高处开凿一条狭窄的岩架,用古老钻头将楔子固定在岩架下方,上面铺设木板,为雕刻匠人提供平台。打磨工作近半,大量凿出碎石落地后高高堆起,形成天然平台,替代了脚手架,雕刻工人登上平台,直接走到岩壁正面进行工作。

公元363年,一场大地震席卷了佩特拉,几乎将古城夷为平地。随后几百年间,曾经繁华的城市逐渐被沙漠吞噬,成为一座被遗忘的空城。

直到1812年,瑞士探险家约翰·布尔克哈特来到这里,才打破了沉寂。在贝都因人带领下,布尔克哈特终于找到了佩特拉古城,令其重新出现在世人面前。随后,各国探险家、考古学家纷纷慕名而来,对古城展开深入的研究和探索。1985年,佩特拉古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今天,每年都有数十万游客前来领略“玫瑰城”的神秘魅力,感受历史的沧桑变迁。

 

《人民日报》(2025年07月18日 第 17 版)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三代人的中国情缘(我和中国的故事)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