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看似两个简单的数字,却具有极为特殊的含义,它是和平的铭记,它是胜利的象征,它承载着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对于我这个老兵来讲,它不仅仅是一个纪念日,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记忆的回响。
1945年的“九三”,我未降世,但历史的伤痕与荣光却被父亲刻进了骨血里。
1940年,15岁的父亲被日寇强行抓到西村脱砖坯,为日本人修炮楼。性格倔强的父亲只能用磨洋工的方式反抗,被可恶的日寇一枪托打在脑袋上,父亲瞬间倒地抽搐,被乡亲们扶起来送回家里,所幸捡回一条命。
1945年秋,村口的老钟突然疯响,穿粗布衣的干部举着报纸喊“日本投降了”。顿时,村子里满是喜庆的氛围。父亲百感交集,喜极而泣。后来父亲总爱说,那年秋天的风都是甜的。是啊,14年的同仇敌忾,浴血奋战。从“九一八”的炮声到卢沟桥的枪响,从南京大屠杀的血泪到百团大战的捷报,中国人扛着镐锄,举着断枪,咬着牙关,揣着仇恨,终于把侵略者赶出了国门。
1965年的“九三”,是我撞进这个世界的日子。后来母亲总笑着说我出生时哭声比炮仗声还响。
1964年10月16日,罗布泊的一声惊雷震彻世界——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戈壁滩上升腾起蘑菇云!无数像父亲那样的普通人热泪盈眶:我们再不会任人欺凌啦。那个年代,东风导弹划破长空,“东方红”卫星传响寰宇,这一切都昭示着:中国人有了自己的“两弹一星”。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人们用算盘计算数据,用汗水浇铸国之重器。正如父亲那一代人说的:“只要国家强盛,我们这代人的苦难就没有白受。”
1975年的“九三”,处在一个极其特殊的时期。全中国都流行“国防绿”,青年人渴望“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红旗挂两边”的绿军装。父亲因早年受日寇摧残落下疾病,终身未能穿上戎装,便把当兵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有一天,父亲一把把我推给二哥,“老二,你教他扎马步打拳,往能扛枪的实诚里练,长大了让他像你舅舅那样去当兵。”在二哥的敲打和训斥中,我壮实了一些,父亲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我的舅舅1943年在天津做小买卖,被舅妈叫回来,报名参军,成长为刘邓大军麾下的一名团级干部,后来转业到河南地方工作。那年舅舅回老家探亲,他和父亲说的一段话,我至今还记得。舅舅说:“就算风乱,军旗的方向也不能乱;就算路难行,军人的腿脚也不会软。”父亲拼命地点着头。尽管我当时似懂非懂,但这些话语仍像种子埋进了我的心田,成了我从军一生的缘由之一。
1985年的“九三”,我背着背包,站在了重庆林园军校的大门口,右侧高高悬挂的校匾,让我肃然起敬。此前的1983年,我光荣入伍,父亲的夙愿终于实现。临行前,父亲抚摸着我还没有领章帽徽的新军装,眼里闪着泪花说:“爹和你的哥哥们都没当成兵,你可要替我们把枪握紧!”我考上了军校,就意味着有更长时间在部队阵营里握枪的可能。入校不到半年的一个晚上,林园的大操场上放露天电影。放映前,校园的喇叭里先播出裁军百万的消息,又播放了全校诗歌比赛的评比结果——一等奖《林园,我来到了你的身旁》。作者——十三队学员董亮。那时农村还未通上电话,我连夜写信给翘首企盼我进步的父亲。那年寒假我回到家里,父亲说:“部队不养小,不养老,你就拼命往前,只要部队需要,你能干多久就干多久。”我望着父亲期待的眼神儿,不敢狠劲点头,因为我知道部队里藏龙卧虎,每一个职级台阶,都可能让我止步。
1986年春,父亲永远离开了我们,我从重庆赶回河北老家,在父亲的坟前长跪不起。父亲还没有看到我授军衔,还没有看到我娶妻生子,更没有享受到我的哪怕一点点孝敬……那年暑假,我主动申请去老山前线见习,聆听前线的枪炮声,闻一下战场上的硝烟味。
1995年的“九三”,我调入北京。站在机关办公楼的窗前,看着长安街上的车水马龙。深夜加班时,老首长指着满街的灯光说:“这就是我们要守护的万家灯火!”一天晚上,我梦到了父亲,他坐在村口望着北京的方向,对乡亲们说:“咱的娃在北京,替咱们把着国门呢。”我摸着肩膀上的星,突然明白,父亲的憾,变成了我的责。军人的底气,不光在刀枪里,也在每一份扎实的工作中。在这前后的几年里,我有几次机会可以转业到中央国家机关或北京市机关工作。但为了自己的前程,也为了父亲的愿望,我始终舍不得脱下这身被我视若皮肤般的军装。
1997年的秋风,吹过了妻儿随军进京的行囊。那些年,如火如荼的军队建设激越动人——当驻港部队跨过罗湖桥,当驻澳部队踏上莲花山,当“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号角吹响,我和战友们有使不完的劲儿。我分管的干部转业工作,恰逢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期,单位创新推出的“转业干部零滞留、零上访”工作范式,让成千上万的转业战友华丽转身,相关经验被转发全军。每当我携妻儿路过天安门,看国旗与军旗交相辉映,总想起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个人奋斗与强军征程同频共振,小家团圆与大国崛起相得益彰,这,或许就是一个军人最大、最幸福的归宿。
2015年的“九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举行。已是大校军衔的我,站在阅兵演练的现场。那一天,首都的天空,像是刚刚洗过,蓝得透亮。当铁甲洪流驶过天安门广场,当“东风速递”方阵震撼大地,当战机编队分秒不差掠过头顶,当百岁老兵颤抖着举起右手,我看到他们胸前的勋章熠熠生辉,他们的眼里噙着幸福的泪水。我摸了摸鬓角的白发,突然想起了父亲送我参军时的情景,想起父亲让我“能干多久就干多久”的嘱托。是啊,我要把枪握紧,无数战友的紧握,就能换来铁甲列阵,能换来战机虎啸,能抚平父亲那一代人的痛苦伤疤。父亲若能见到这一阵仗,一定会放开嗓子喊,咱的军队,真的百炼成钢了。
2025年的“九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举行。这次阅兵,我是在阅心——我已解甲归田,回顾军旅生涯最后一站,在常德军分区政委岗位上,我和战友们开创了新时代双拥工作的新局面,有的被军委国动部评为先进,有的影响并推广全国,有的写进了退役军人保障法,一个个“全国首创”让人着实高兴。父亲如果还健在的话,今年整整100岁,他一定会对我的工作、对这支军队百分之百的满意。令人欣慰的是,我的儿子已经成长为青年军官。在军营长大的他,从小就有一个从军梦想。他和战友们在新时代改革重塑的军营中,精神抖擞,向着世界一流军队豪情迈进。那天我们父子二人来到卢沟桥抗日战争纪念馆,14年抗战中战功赫赫、叱咤风云的老枪,摆得整整齐齐,身着军装礼服的讲解员和智能导览机器人正在讲述着新时代的强军故事,80年的时空再次交汇。
原来胜利是条河,从祖辈们的血液流出来,经过我们的金戈铁马,映到了人们举着的五星红旗上。从延安窑洞到星辰大海,从大刀长矛到航母飞船,我们这支英雄的队伍永远冲锋向前,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人民军队永远是那柄不卷刃的钢刀!
泪水模糊了我的视线,我听见了强军梦想开花的声音。
(责编:张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