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好文荐读 > 正文

黄土深情的回响

2025-10-13 11:17:59   

我总爱在清晨时分登上延安大学文汇山,先是祭拜路遥先生的陵墓,而后登上观景台,俯瞰这座英雄城市。这时的宝塔山仿佛刚从睡梦里醒来,塔影淡淡地落在延河的水面上,被晨光揉成一片柔和的金。河水流淌得沉静而执拗,像极了这黄土地的性格。每当这时分我便思绪万千,于是,我明白,延安的魂,并不全然在那些显赫的旧址与纪念碑上,它更弥漫在这日常的风里,融在这河的流水声中,藏在每一个寻常人拖长的乡音里。

延安之于我的印象是从杨家岭开始的。那日,天高云淡,走进那些历史古老的窑洞,一股混合着泥土与岁月的气味便扑面而来,让人莫名安稳。洞内是那样的俭朴——一张炕,一张桌,一盏油灯。我站在毛主席住过的那孔窑洞前,望着窗户上斑驳的印记,却怎么也难想象,那些决定着中国命运的文电,竟是在这样一盏如豆的油灯下写就的。这俭朴,深沉而震撼,在我的掌心蔓开,沉淀于每一寸黄土。

若说杨家岭的窑洞是沉静思考的书斋,那么枣园,便更像一个充满了生活气息的村落。树木投下大片大片的阴凉,走在林荫道上,脚步不由得会轻缓下来。八岁那年,父亲带我来瞻仰这革命圣地,相机定格了菜园子旁我稚嫩的身影。十九岁的我依然在这菜园子前,南瓜的藤蔓恣意地爬着,西红柿红得晃眼,我仿佛看到那些名字如雷贯耳的人物,在繁忙的间隙,挽起袖子,在这里锄草、浇水,谈论着收成,也谈论着天下。他们那样的不凡,却又这样的平凡。这种与土地的亲密,是陕北人与生俱来的本能;这份从泥土里生出来的乐观与坚韧,或许正是革命最强大的力量源泉。

然而,倘若我要靠近延安的魂,只在这些静默的旧址里探寻是远远不够的。它的热血与激情,更多在民间那些活色生香的民俗里奔腾。真正领略安塞腰鼓的魅力,是在去安塞沿河湾镇采风的途中。那里没有精致的灯光与布景,我只看到那片空地上,一群皮肤黝黑的陕北后生头扎白羊肚手巾,腰挎红绸鼓,一站定,那股子山岳般的沉稳气度便出来了。忽然,鼓槌齐下,如惊雷炸响。一时间,尘土飞扬,吼声震天,他们跳跃,旋转,踢踏,每一个动作都饱含着力量,像是要把脚下的黄土地踩出火星来。那鼓声,直擂在人的心尖,震得人浑身的血都热了,沸了。它让你瞬间明白,为什么这片土地能孕育出革命——那腰鼓声里,就是千军万马的气势,就是改天换地的决心。

这片土地的力量,亦在于它的文化。延安市文化馆的一间小屋里,乔老师抱着一把三弦,叮叮咚咚地拨弄。他的声音时而是千军万马,时而又如泣如诉。他不需要布景,也不需要华服,仅凭一张嘴,一把琴,就把几百年前的风云人物拉到了你眼前。最让我感到亲切的还是信天游。它不像腰鼓那样需要众人合力,也不像说书那样需要特定的场合。它可以是任何一个赶着羊群的山民,在无人的山峁上,随心所欲的一声长啸。“羊啦肚子手巾呦,三道道蓝,咱们见面面容易,哎呀拉话话难……”这歌声,像是从黄土的裂缝里钻出来的,带着大地的干渴与苦涩。它唱男女的情爱,唱生活的艰难,可那腔调里的苍凉与宽阔,却分明唱出了整个民族的韧性与哀愁。在革命年代,人们给这古老的调子填上了新的词句,于是,个人的哀欢便与家国的命运融为一体。我听得出神,忽觉这些声音与那窑洞里的灯火,竟有几分神似——都是在最简陋的条件下,用最质朴的方式,讲述着最磅礴的故事,传递着最深沉的情感。

黄昏时分,我再次回到文汇山。夕阳给宝塔山蒙上最后一层金辉,河水缓缓流淌,默不作声。我终于有些懂了。那遍布城乡的红色旧址,是延安的骨骼,它撑起了一段光荣的历史;而那活跃在民间炕头、集市广场上的腰鼓、说书与信天游,是延安流动的血脉,它让这座城市永远保持着黄土般的温热与生命力。骨骼与血脉相连,历史与当下交融,这才是一个完整的、活着的延安。它不只是一个写在教科书里的名字,更是一首用脚板踩出的鼓点,一曲用真心吼出的信天游,日夜回荡在这片深情的山河之间,永不泯灭。

(延安大学 杜宪恒 指导老师:姬小龙)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文明的伤口(环球走笔)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