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好文荐读 > 正文

感悟乡情画卷里的时代变迁

周子粲    2025-11-11 17:47:13    《人民周刊》

我是一个在北京上学的高中生,母亲的老家在华北平原,至今我的外祖父母仍在那片黄土地上生活,父母则通过读书一路来到北京扎根落户,于是我有了城里人的身份,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但我经常随父母回姥爷姥姥家,回去得越多,感慨越深。

“农村娃”变身“城里人”

我的外祖父母生于旧社会,长在新中国。每次回老家,我都感叹敬佩他们作息规律的好习惯——晚上八九点睡觉,清晨五六点起床,起来就开始不知疲倦地忙碌,打扫庭院、照顾花菜、喂喂鸡鸭,再去地里巡查一趟。他们经历过战争、饿过肚子,当了一辈子农民,至今还保留着勤俭节约的习惯,掉在桌上的米粒一定会捡起来放嘴里,“粒粒皆辛苦”是他们世代耕作的真实写照,也是他们植入内心深处的理念,更是他们对食物怀有的敬畏之心。他们坚守着中国农民勤劳、坚韧的本色,在社会的发展与变迁中孕育着能量,经历风霜雨打仍坚韧如初。

我的父母生于上世纪70年代,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政策,享受到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时代红利和众多机会。父母常说,中国的高考制度让无数像他们一样的农家子弟“鲤鱼跃龙门”,走出农村,开启了全新的人生旅程。他们继承了自己的父辈勤劳节俭、坚韧不拔的精神,他们坚信“知识就是力量”,坚信命运可以掌握在自己手中。

生于北京奥运会那年的我,见证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建党100周年等重大历史时刻。100多年来,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发愤图强、艰苦奋斗的光荣历程深深触动了他们的心灵。

在我身边,有许多像我家一样从农村走到城市的家庭,父辈大都是通过读书、参军或经商实现了生活轨迹的改变。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随着经济增长和产业发展,我国经历了世界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从规模上看,1949至2024年,我国有8.86亿人由农村走向了城镇,这个规模是美国总人口的2倍多;从速度上看,我国的城镇化率大幅提升,特别是1978至2024年的40多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年均增速超1个百分点,远高于全球同期0.42%的平均水平。正是这样的时代背景,造就了我们家三代人的生活变迁。

“人拉骡耕”转向“农机秀场”

我的外祖父母年轻时正值人民公社时期,农业生产基本是指令性安排。姥姥经常对我讲,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挂在村中老槐树上的大铁钟响起“铛铛铛”的声音时,她便和其他男女老少起身到地里,按照生产队长的安排上工干活。在那个没有化肥、没有农业机械设备的年代,沤肥施肥、翻地除草全靠人工,生产队养的骡马是唯一可以替代人力的生产工具。很多农民不识字,更谈不上掌握运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了。为了多挣工分、多分点粮食,姥姥起早贪黑、从不惜力,身体不舒服时也要硬扛着下地,因为舍不得那微薄的工分。即使这样,全家五口人每年分到的粮食少得可怜,再精打细算的巧妇,也经常面临无米下锅的窘境。

上世纪80年代,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每家每户都有了属于自己的农田,逐渐实现了温饱。我的父母作为农民的儿女,下地干活是他们的必修课。爸爸经常对我说,他小时候最不喜欢的就是学校放麦假和秋假(农忙假),因为一放假便要跟着父母顶着烈日下地劳动,不会的农活儿样样都得学着干,农忙时能顶半个劳动力。那时候,农业机械化水平很低,主要还是人力劳动的天下。爸爸无数次给我描述过,用镰刀弯腰埋头割麦,得忍受麦穗上刺挠的麦芒扎在手上胳膊上形成一片片红、在汗水浸渍下那种又痒又疼的感觉,还有在场里脱离麦子时,随着一捆捆麦子被塞进脱粒机,看到麦垛越来越小、麦秸垛越来越高,终于盼到收工时那种“解放了”的心情。

如今,我回老家再也看不到当年的场景。即使农忙时节,田里除了农机手和机器的轰鸣,站在地头只有零星的几个人,清一色都是有点年纪的中老年人,根本没有学生的踪影。学生放假都去参加各类兴趣班或补习班,田野已经变成各类农机的秀场。无人机在农田上空“嗡嗡嗡”飞一圈,便可实现作物喷防,再也不担心大热天中暑或喷洒农药中毒;大型联合收割机轰隆隆在麦田走一遭,出来就是脱了壳的麦粒,可以直接送到收粮点出售。曾经十天半月才能干完的活,如今直接压缩成了几个小时。

我家的经历,正是我国农业生产大步前进的见证。农业经营方式由集体经营转向家庭经营,生产方式由传统的主要依靠手工劳动转向现代农业机械化生产,品种改良、科学施肥等农业科技广泛应用,持续有效地推动了农作物增产和农产品品质提升。粮食生产不断迈上新台阶:1949至202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增加了5倍多;粮食平均亩产增加了4倍多;人均粮食占有量从209公斤提升至500公斤,在人口增加一倍多的情况下仍翻了一番,中国人的饭碗的确牢牢地端在了自己手中。现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育种等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投入到农业生产中,我国正在从农业大国昂首迈向农业强国。

“有啥要啥”到“要啥有啥”

儿时的我,最爱趴在姥爷膝头,听他讲那“远古”的故事。“那是一个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一切都要凭票供应:吃饭用粮票,买衣服得有布票,买煤要煤票,买食用油需油票……最盼的时刻,就是去领票证。”姥爷说,在最艰苦的时期(1959至1961年),肚子几乎从未填饱过,村里人把红薯地翻了一遍又一遍,连手指粗的红薯根都当成宝;榆钱榆叶早被摘光,连树皮都被剥下来磨成面吃。姥爷常常叹着气对我讲:“那时候啊,浮肿病常见得很。”他苦中作乐的唯一方式,就是给简单的食物起有趣的名字,管大米做的饼叫“珍珠饼子”(珍贵得很),管清水煮红薯片叫“胶皮面玻璃汤”。后来,情况有所好转,但主食仍是以粗粮为主,肉是奢侈品,一年到头也吃不上几回。人们穿的衣服补丁摞补丁,美其名曰“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住的是土坯房,经常是外面下大雨,屋内滴答小雨。出门基本靠两条腿,谁家有辆自行车,就会羡煞全村人。吃饱、穿暖、有自己的砖瓦房,家里再添置上“三转一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和收音机),是那个时代农村百姓最大的追求。那时的生活,在我看来,如同在听“天书”。

到我父母那一代,日子终于好了点。白面馒头上了桌,人们开始讲究吃饭时要搭配个炒菜。妈妈常笑着说,“现在过年没感觉了,小时候总盼着过年”。因为过年能杀头猪,肉管饱,最爱的瓜子敞开嗑,还能穿新衣服新鞋子,她人生第一件时尚棉服只有在出门走亲戚时才舍得穿。家里盖起宽敞明亮的砖瓦房,买了电视、洗衣机,村里通了水泥路,骑上摩托兜个风,那感觉美滋滋的。吃好、穿美、进城到外面的世界看一看,是那时农民的最大愿望。这些话让我似乎能想象妈妈的生活模样。

现在,我回到老家,超市里啥都有,蔬菜水果、鸡鸭鱼肉、牛奶海鲜一应俱全,姥姥挖的荠菜、马齿苋等野菜,成了餐桌上的“新宠”。穿着也越来越讲究,以至于姥姥经常批评妈妈“瞅你穿的,还不如村里人”。住房建得越来越结实气派,屋里有独立卫生间、厨房,装了暖气、空调,条件越来越舒适。近些年每次回老家,都觉得停在房前屋后的小汽车又多了几辆。吃出健康、穿得舒适,户口留老家、回村有宅子,进城买套房、孩子去读书,城乡自由切换的“两栖”生活,是当下农民追求的幸福生活。

外祖父母的经历、父母的记忆和我所见到的农民生活,恍如隔世。从求温饱到求小康,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几代人挤在土坯房到宽敞明亮的砖瓦房,再到现代化农村小别墅;从出门全靠两条腿到骑上自行车,再到摩托车、电动车和家用小汽车;从传递口信、书写信件到使用固定电话,再到人手一部智能手机,农村生活的巨变是时代的进步,更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成果,也是我国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缩影,凝聚着前辈们几十年的矢志奋斗。每次我听到长辈们讲故事,都在想:我们新时代的年轻人,一定要倍加珍惜当今的好生活,脚踏实地,接续奋斗,在民族复兴、实现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再铸我们这一代人的新辉煌!

(作者为北京四中国际校区学生)

 

(《人民周刊》2025年第18期)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人民周刊》2025年第18期

上一篇:推开古埃及文明之门(旅人心语)
下一篇:木麻黄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