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5月23日上午,“和平的旗帜”暨国家“八五”普法规划法治宣传教育万里行《学法小公民》图书捐赠公益活动在河北省廊坊市第十小学举行。活动旨在通过图书捐赠的形式,向广大学生普及法律知识,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为具有良好法治素养的新时代合格公民。
5月22日,“和平的旗帜”暨国家“八五”普法规划《学法小公民》图书捐赠公益活动在北京市海淀区双榆树第一小学举行。活动旨在通过图书捐赠的形式,向广大学生普及法律知识,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为具有良好法治素养的新时代合格公民。
近日,“和平的旗帜”暨国家“八五”普法规划《学法小公民》捐书普法宣传万里行公益活动走进北京。5月21日,万里行团队来到北京朝阳区白家庄小学,举行“和平的旗帜”暨国家“八五”普法规划《学法小公民》图书捐赠公益活动。
开设“四点半课堂”,推动非遗传承;打造特色美育,提供艺术服务;举办市民夜校,丰富美育形式……记者走访湖南、广东、陕西3地,看文化馆、群众艺术馆如何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形式,推出丰富多彩的特色文化活动,成为融入公众日常生活的终身美育学校。
北京市教委近日印发《北京市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工作指南(试行)》。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北京市课后服务工作已实现所有义务教育学校、所有工作日、对所有有意愿的学生“三个全覆盖”。
首期夜校共开设12门课程,包括声乐、朗诵、书法、瑜伽、烘焙、插花等,授课教师是来自当地学校、文化机构的志愿者。“每周一至周五晚7点到9点授课,课程全部免费。同时,我们还充分调动本地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资源,设置了多个教学点位,尽最大可能满足广大学员的需求。”夜校负责人邢甜说。
农村寄宿制学校在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普及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各地着力推进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加快补齐短板,改善办学条件,努力提升教育水平。记者深入河北、浙江、四川三地,观察当地在提升师资力量、改善办学条件等方面的积极探索,探讨农村寄宿制学校如何更加有力托举乡村孩子的读书梦,为乡村学生提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去年以来,宿迁市市级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办公室针对校园里存在的检查评比多、指尖负担重等“三多三重”问题,推动全市开展规范“进校园”事项专项整治。结合正在开展的党纪学习教育,宿迁市还将规范“进校园”事项列入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的重点督查事项。
5月17日,由全国馆校合作联盟、中国矿业大学、常州大学联合主办的“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金课’建设暨‘元融合:革命文物+大思政课——全国百馆百校百场讲坛’”在中国矿业大学成功举办。
2023年,我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49.83万所,学历教育在校生2.91亿人,专任教师1891.78万人——在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新突破。教育部日前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202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基本情况,一组组数据背后,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构建与数字经济相匹配的专业集群;搭建数字人才培育平台,举办多层次数字技能培训班和竞赛活动;推进数字职业技能标准和评价体系建设……作为数字经济大省,广东瞄准提高全民全社会数字素养和技能目标,推出一系列措施,推动数字职业发展,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语言筑桥”公益项目于2019年1月份启动,主要从事与听障群体有关的公益事业。项目运行至今,获得多方支持。“语言筑桥”公益项目主要负责人刘俊飞说,让成年听障人士用国家通用手语去支教听障学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部分成年听障人士的就业需求,缓解特殊教育学校师资短缺的问题,同时也能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并助力国家通用手语的推广工作。
近年来,湖北省红安县董必武红军小学利用本地丰富的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让红色文化成为校园文化中最突出的亮点,让红色精神植根于孩子们的心田,形成了红色歌曲人人唱、红色故事人人讲、红色书籍人人读、红色作品人人创的良好氛围。
一所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社会教育是博物馆重要的功能之一。江苏多地博物馆通过不断提升讲解导览水平、建设展教结合阵地、举办研学活动等方式,满足群众需求,进一步丰富拓展博物馆教育功能。
通知要求,系统梳理社会事务进校园的有关情况和政策依据,制定社会事务进校园准入标准;建立健全社会事务进校园审批报备制度、白名单制度并严控社会事务进校园总量;明确规范进校园社会事务过程管理,提升进校园活动质量;开展全流程监管,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常态化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