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人们一直希望将超反射镜技术扩展到中红外领域,以促进很多领域取得重大进展,如测量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微量气体、分析生物燃料,以及提升广泛应用于工业和医疗领域的切割激光器和激光手术刀的性能等。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开放获取学术期刊《科学报告》最新发表一篇生态学建模研究论文发现,全球气温升高或使地中海绿海龟的筑巢范围扩大。在最坏的气候情景下,它们的筑巢范围或扩大60个百分点以上,从当前区域向西扩张至覆盖北非、意大利、希腊的大部分海岸线。
开发能感知位置、压力和温度变化的传感器,对于可穿戴设备和人机界面等技术都很重要。但人类皮肤能够同时感知多种刺激,这是机器人技术一直难以实现的目标。
木质素是自然界最常见的有机材料之一,瑞典科学家已经证明,未经处理的硫酸盐木质素可用于制造更环保、更可靠的太阳能电池,广泛应用于个人电子设备等多个领域。相关论文已发表于最新一期《先进材料》杂志。
部分原因可能是目前的厄尔尼诺现象比预期的更强。在厄尔尼诺期间,不断变化的风将温暖的海水传播到整个太平洋,暂时使大气变暖。此外,2022年汤加水下火山的喷发还向平流层注入了大量水蒸气,具有变暖效应。更重要的是,南半球的气温比预期的要高,原因尚不完全清楚。
生物体的复杂性是由它们的基因编码的,但这些基因从何而来?据最新一期《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报道,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研究人员解决了围绕小分子RNA基因(microRNA)起源的悬而未决的问题,并描述了一种创造它们的DNA回文序列的机制。在适当的环境下,这些回文序列会进化成microRNA基因。
据最新一期《科学》杂志报道,美国杜克大学和哈佛大学医学院工程师开发出一种生物兼容墨水。通过吸收超声波,这种墨水可凝固成不同的3D形状和结构。该墨水可用于深层组织以及从骨骼愈合到心脏瓣膜修复等各种生物医学应用中。
近年来人工智能对算力的需求急剧增加。但随着模型越来越复杂,运行它们的底层计算硬件的能效和性能却难以跟上。为此研究者正在开发神经形态计算系统,其受到人脑结构功能的启发,可用于更高效地运行。
美国匹兹堡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了源自成体细胞的新类胚胎模型,该模型复制了人类早期发育的关键特征,包括血细胞的生成。13日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文章,描述了这一名为heX胚胎的模型,为了解早期人类发育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窗口,有助科学家对遗传病和不孕症的研究,也可用于再生医学应用。
在这项新研究中,团队成员反复向老鼠展示由不同的棋盘图案组成的两张图片,每次让老鼠看一张。在看两张图像之间,他们又让老鼠对着一块灰色屏幕看了一分钟。该团队同时记录了视觉皮质中约7000个神经元的活动。
储能技术对于建立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实现“双碳”目标至关重要。锌基液流电池是采用资源丰富的锌作为负极活性物质的一种电池,具有成本低、安全性高等优点,是分布式储能的理想选择,但其稳定性仍受限于负极金属锌的不均匀沉积。
美国科学家报告了一种由电子硬件和一个大脑类器官组成的混合计算系统,可以执行如语音识别和非线性方程预测等任务。这一研究凸显出一种可能的方法,或可克服现有计算硬件的一些限制。相关研究12月12日发表于《自然—电子学》。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深部地球物理团队联合多家海洋单位在南海珍贝-黄岩海山链的研究上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发表于《构造物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科学学院特任副研究员朱志强、教授司廷和教授徐晓嵘在微纳尺度流动理论和调控方面取得新突破,提出无边界约束的开放式微流动方法,实现从零维到三维材料的先进制造。结合国内外的最新进展,该团队近期撰写了长篇综述,发表于《先进材料》。
近日,2023年度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颁奖大会暨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大会在深圳举行。大连理工大学阎军教授团队与宁波东方电缆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合作的“高承载及多功能一体化海洋资源开发脐带缆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荣获海洋工程科学技术一等奖,其中3项成果实现国产化零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