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低质量恒星是近十几年来天文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白矮星正是中低质量恒星(如我们的太阳)的最后一个演化阶段。WD 0032-317是一个炽热的白矮星,在2000年代初被观察到,人们一直认为它身边的“同伴”和它一样也是白矮星。
“放气球”是日常气象观测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我国绝大多数探空站都使用该技术,每天两次施放探空气球,为数值模式发展、气象预测预报和服务提供连续可靠的直接观测资料。
384400公里,这是地球到月球的漫长旅程,一道光走完它需要1.28秒。以人类现有的交通工具计算,坐高铁需要约45天,坐民航飞机需要约20天。
越早获得极端天气的准确信息,越有利于人类提前应对。在众多预测方式中,科学家将目光瞄向了飞速发展的人工智能(AI)。近期,来自中国和美国的科学家分别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研究成果,揭示了人工智能协助预报天气的潜力。
水稻杂交育种的关键之一在于发掘与应用雄性不育材料。据该成果通讯作者之一、华中农业大学水稻团队欧阳亦聃教授介绍,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在杂交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人力进行人工去雄。借助不能形成正常花粉的雄性不育材料,就能够省去人工去雄过程,节省劳动成本的同时大大加速育种和制种进程。
与会人士认为,当前机器人呈现出人机共融、虚实融合、智能驱动、泛在交互等发展特征,产业蕴含着巨大的投资机遇和澎湃的发展动能。我国拥有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要抢抓产业发展战略机遇,构建开放共享合作生态,大力推动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我国在5G、AI、物联网、大数据、VR等领域持续发力,促进措施接续出台,进一步丰富拓展5G应用场景。记者在福建、浙江等地调研发现,以5G为代表的各类数智应用已逐步融入出行、生产、文旅等各领域,智慧生活已来到我们身边。
业内人士认为,以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在催生新兴产业的同时,不断激发传统产业发展活力。下一步需要不断完善产业生态,大力培育云计算创新应用体系,持续推动传统产业上云用云。
据欧盟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中心(C3S)本周发布的正式报告,今年7月是全球有记录以来最热的月份。全球平均气温较1850年至1990年的7月平均温度相比,升温超过1.5℃。这是全球月均温首次升温超过1.5℃。
7月中旬,南极海冰范围出现45年来冬季最低值,较1981年至2010年气候态平均值低260万平方公里。这是南极海冰范围自2016年以来连续7年持续走低、不断探底的最新纪录。
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开始出现“裂缝”。据《科学》消息,一种叫作μ介子的基本粒子行为怪异。美国费米国家加速器实验室的新实验结果表明,μ介子的行为不同于标准模型预测,这可能意味着现有理论模型之外,还存在着奇怪的力和粒子。
人们一直很好奇为什么人类具有其它动物没有的能力,比如说话等。以前的一系列研究试图通过检查人脑解剖结构,对整个人脑或切片进行遗传或分子研究来回答这个问题,这些实验一次可看到数千个细胞。
费米实验室高级科学家布伦丹·凯西表示,他们正以前所未有的精度确定μ子磁矩。μ子有时称为“胖电子”,它与电子相似,但重量是电子的200倍,其可以在短短百万分之一秒内衰变成电子和微小的、幽灵般的、不带电的中微子。
就像电唱机的唱针导航乙烯基凹槽来播放音乐,细胞会使用蛋白质和机械触发器来导航其复杂的环境,复制发育过程。团队在最新研究中,就利用微观机械和化学信号重建了发育过程中的细胞活动。
将光从一个地方引导到另一个地方是现代通信世界的支柱。在海底和大陆之间,光纤电缆传输的光对从视频到银行转账交易在内的所有内容进行编码,所有这些都在头发丝粗细的股线内进行。
该论文介绍,白矮星是中低质量恒星(如太阳)的最后一个演化阶段,编号为WD 0032-317的天体是一个炽热的低质量白矮星,它在2000年代初被观察到,天文学家认为它是一个双白矮星系统的一部分。
神舟十五号飞船返回地面后,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研究员应浩顺利取回了一个小盒子——细胞组织培养模块。其中装载的是一批骨骼肌细胞,在太空飞行的几个月里,它们在生物技术实验柜中接受了一系列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