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单个微波光子其实是处理器内超导量子比特之间的信息载体,不适合在处理器之间的室温环境发送。因为热量会对纠缠等量子特性产生破坏,使量子比特不能计算。鉴于此,为了保持功能,量子计算机必须将量子比特与环境隔离,在真空中将其冷却到极低的温度。
研究称,纽约市拥有100多万座建筑,导致这座城市正以每年1到2毫米的速度下沉,部分地区下沉速度更快。其中,曼哈顿下城地区下沉风险十分严重,布鲁克林区和皇后区的情况也同样堪忧。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以下简称版纳植物园)与普洱学院的研究人员以具有重要观赏和药用价值的鼓槌石斛与胶膜菌GC-15(Tulasnella sp.)构建了共生萌发体系,通过形态解剖学手段详细研究了兰科植物种子共生萌发的发育模式。近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园艺学》。
研究人员介绍,在彩色电子纸的应用中,带电颜色粒子根据施加电压的情况呈现不同聚散和分布,从而用来显示不同图像和文字。这项成果的创新点在于,该新型材料可受光的影响,即通过控制光来实现粒子的不同聚散形态以达到宏观变色效果,或制造出更复杂的微米级结构。
“基于超快强激光超高时间-空间-能量分辨技术及应用”项目,将针对新型量子材料、微纳器件、能源器件等超快过程探测,研发新实验技术和方法,发展超高时间-空间-能量分辨技术
目前的火星缺乏流水与生命痕迹,但数十亿年前的火星环境或许大不相同。过去的研究已证明,早期火星曾存在大量液态水,并通过地貌分析和数值模拟提出过古海洋假说,但是缺少探测数据的支持。因此,火星北部平原是否存在过海洋一直存在争议。
清洁能源和环境可持续性及电子和生物医学设备的快速发展,加大了对新材料的需求,但发现一种新材料通常需要10—20年时间,如果能将这一时间缩短至不到一年甚至几个月,将改变新材料发现和制造的游戏规则。
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科学家展示了使用3D打印成功制造出的可导电弹性组件。他们在《自然·电子学》的一篇论文中提出的打印策略,能为大规模打印可穿戴设备的多功能、可拉伸组件铺平道路。
近日,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教授刘占举团队联合美国学者黄海亮、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三院教授李明松在《自然-遗传学》发表论文,阐述了东亚人群与欧洲人群在炎症性肠病(IBD)相关基因位点上的差异,为疾病治疗的本土化与精准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引。
在白垩纪末恐龙灭绝事件发生后的约2000万年时间里,地球上许多哺乳动物的体型大小发生了剧变。此前多数哺乳动物的体重基本上不超过10kg,后来却有许多体重超过1000kg的物种。关于哺乳动物体型迅速增大这一变化,科学家们曾提出了几种假设,但对其驱动因素仍存在很多争论。
近日,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钱前院士课题组完成的研究论文在《农业科学学报》(英文)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JIA) 正式发表。该研究解析了PPR蛋白家族的功能,及其参与调控叶绿体发育的分子机理。
更为重要的是,GhRVD1是首个在植物中鉴定到的具有氮端串联Toll 白细胞介素-1受体(TIR)结构的NLR蛋白,其串联TIR结构通过形成反向平行的二聚体介导快速免疫应答。
随着拓扑光子学与集成光子学的融合,大量基于手性边缘态的无散射损耗光子器件被设计出来。近年来,一种有别于传统手性边缘态的新型拓扑光传输模式——反手性边缘态被提出,并在磁光光子晶体中被观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