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最近,中国和新加坡的科学家在湖南省发现了一个古老而神秘的蜘蛛家族的3个新种。这些中突蛛亚目蜘蛛大约在3亿年前从其他蛛形纲动物中分化出来,具有绝大多数现存蜘蛛没有的奇怪、原始特征。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ZooKeys。
近日,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白晓春、张月团队与南方科技大学肖国芝团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的资助下,合作揭示了破骨细胞调控骨髓微环境与急性髓系白血病进展的机制。相关研究发表于《血液》(Blood)。
基于上述实验结果,团队提出了可能的光生物催化机制。在RPDase空腔微环境中,光照和甲酸钠促使了强还原性二苯甲酮自由基阴离子和二氧化碳阴离子自由基的生成,两者均可促进芳基卤化物的单电子还原生成芳基自由基,并进一步捕获甲酸钠的氢原子或氘原子生成还原产物。
最新研究中,研究人员巧妙地设计了一系列柔软度可调的高分子凝胶颗粒,利用该凝胶颗粒与矿物晶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了凝胶颗粒在矿物晶体中的变形取向内嵌。该工作突破了纳米颗粒从简单的无序内嵌到有序的自取向内嵌,为构建具有复杂多级结构的新型高分子-无机晶态复合材料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仿生策略。
为了评估帽带企鹅在南极水体中输出的铁,安达卢西亚海洋科学研究所的Oleg Belyaev和同事收集了无人机拍摄的种群影像数据来计算鸟粪量。他们还对鸟粪做了化学分析,发现它们含有很高浓度的铁(约每克鸟粪韩3毫克铁)。
针对以上难题,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低损伤扫描透射电子显微成像法,可在不损伤分子筛骨架的同时对负载金属物种进行定量解析,在原子尺度实现ZSM-5型分子筛孔道中铜物种的本征结构成像。
研究人员使用哈勃空间望远镜观测距离地球约75亿光年的矮星系RCP 28时,发现了这个“落跑”的黑洞,其表现为一条明亮的条纹。后续观测显示,这个条纹长20多万光年,大约是银河系宽度的两倍,由形成恒星的压缩气体组成。条纹正好指向星系的中心,而那里一般是超大质量黑洞的“地盘”。
几十年来,研究人员对行星形成的了解主要基于太阳系。尽管对于像木星和土星这样的气态巨行星的形成存在一些激烈的争论,但人们普遍认为,地球和其他岩石行星是从年轻时围绕太阳的尘埃和气体盘中吸积而成的。
北极熊生活在地球上一些环境最恶劣的地方,对北极低至零下45℃的温度不屑一顾。虽然熊有许多适应能力,可让它们在气温骤降时也能茁壮成长,但自1940年代以来,科学家们一直特别关注其皮毛的适应能力。北极熊的皮毛如何保暖?
这项技术建立在此前原型贴片的基础上,该贴片通过监测植物排放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来检测植物疾病。植物在不同的环境下会释放不同的VOC组合。通过瞄准与特定疾病或植物胁迫相关的VOC,传感器可提醒种植者植物存在的特定问题。
根据日本政府公布的计划,福岛核污染水将于今年春夏之际开始向海洋排放。目前用于排海的部分设施已启动运行。核污染水曾与熔化的核反应堆堆芯充分接触,含有多种放射性核元素。将这种核污染水排放入海,没有国际先例。日本政府一意孤行决定将福岛核电站核污染水排放入海引发国际社会的广泛担忧。
欧洲航天局“木星冰卫星探测器(JUICE)”当地时间14日搭乘阿丽亚娜5型火箭从法属圭亚那库鲁航天中心发射升空,旨在探索木星及其3颗冰冷卫星的奥秘。它最终将围绕着木星的最大卫星木卫三运行,成为第一个绕月球以外的天然卫星飞行的探测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