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近日,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光纤传感与器件团队联合雷达探测与成像技术团队在《自然—通讯》上发表了研究论文,首次提出了基于色散傅里叶变换方法,形成新解调机制的激光雷达仪器,突破了测量速度、精度和距离的交叉限制,在无人机等低慢小目标的发现中具有独特优势。
据介绍,该研究为制备绿色可降解活性包装材料提供新策略,相关成果6月11日发表在《美国化学学会可持续化学与工程》(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 & Engineering)上。
为进一步明确人类营养不良的机制机理,任娇艳团队选择非人灵长类动物进行模型搭建。该类动物在系统发育上与人类最为接近,具有相似的基因组、昼夜节律、营养需求、摄食模式,使其成为研究营养不良的理想模式生物。
近日,华南师范大学物理学院研究员王振宇团队和德国乌尔姆大学教授Martin B. Plenio合作,在量子传感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他们在理论上提出一种基于测地线快速绝热演化的量子传感方案,为对复杂环境下的量子探测提供了可靠的手段。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怡欣在研究员张干和副研究员钟广财的指导下,建立了苯多羧酸单体双碳同位素分析技术新方法。相关成果发表于《应用地球化学》(Applied Geochemistry),并被遴选为当期编辑推荐论文。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葫芦科蔬菜遗传育种创新团队在黄瓜基因组学方面取得重要进展,首次完成接近完整的黄瓜参考基因组组装和基因注释,搭建了第一个黄瓜多组学综合数据库。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上。
“我们通过系统研究手性结构与体光伏效应的对应关系,实现1000余根扶手椅型条带阵列的自发光电流集成输出。”论文通讯作者刘开辉表示,该研究为一维结构的原子级精准制造提供了定制化方案,有望促进其在新型电学、光电转换器件的阵列化集成芯片加工。
在恐龙占据统治地位之前,假鳄类曾是三叠世时期(2.52-2.01亿年前)常见的古代四足爬行动物,其中一些物种可以跻身当时最大的食肉动物之列。被称为股薄鳄的体型较小的假鳄类曾和这些顶级掠食者共存,在中国和阿根廷等地曾有发现。
近日,一项发表于《自然-生态与进化》的研究根据卫星数据分析发现,过去20年中,世界各地发生极端野火的频率增加了一倍多,而这一趋势是由加拿大大部地区、美国西部和俄罗斯极端野火呈指数级增长推动的。
近日,一项发表于《细胞报告》的研究报道了一种能够附着于机器人脸部且做出表情的培养皮肤。研究人员表示,这种皮肤有望成为人形机器人的理想覆盖材料,使机器人以更逼真的方式表达情感和交流。
一项新研究发现,汽车和人类活动造成的美国洛杉矶空气污染正因该市的植物而加剧,其中一些植物为应对高温和干旱而排放化学物质,而这些化学物质会导致有害的臭氧和被称为PM2.5的颗粒物污染。6月20日,相关成果发表于《科学》。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高敏锐课题组发现在碱性氢气氧化反应中,镍-钨合金中钨的比例可以精细调控镍的未配对电子,进而调节合金的零电荷电势和羟基吸附能力,打破电解液中钾离子溶剂鞘,释放自由水,提升氢键网络的连通性,从而带来催化性能的增益。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德国应用化学》。
近日,山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李坤朋课题组在《美国科学院院刊》发表研究论文,揭示了内质网膜定位蛋白Membralin,通过其他的相关作用,形成了一个内质网相关蛋白降解分支途径,对玉米植株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在固体氧化物电解器(SOEC)阳极甲烷重整催化剂设计方面取得新进展,通过原位溶出技术构筑金属 氧化物活性界面,开发出了高效、稳定的电化学重整催化剂,并结合多种原位物理化学表征手段,揭示了SOEC阳极甲烷重整机理。相关成果发表在《焦耳》。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合作,在固体氧化物电解池(SOEC)阴极高温二氧化碳电解反应活性调控方面取得新进展,通过精准构筑高温稳定的单原子催化剂,实现高温二氧化碳电解性能明显提升。相关成果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上。
近日,基于长期连续的潜标观测,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胡敦欣团队阐明了菲律宾海深层流季节内变化的新机制,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地球物理研究杂志:海洋》。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刘玲莉团队通过在北京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开展了长期的野外研究,揭示了大气气溶胶提高植物水分利用效率的机制。相关研究成果于近日发表于《新植物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