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民生乃幸福之基、和谐之本。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是社会主义制度区别于一切旧制度的重要特征。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向往,提出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为在更高水平上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提供重要保证。
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我们党正带领人民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形势环境变化之快,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对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前所未有。无数历史事实充分表明,越是在这样的时候,越需要主心骨和“定海神针”发挥作用,越需要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生态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生态经济活动和生态经济规律的学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生态经济学的创新发展必须更好地服务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对中医药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振兴发展中医药的决心和信心,把我们党对中医药工作重大意义和重要作用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乡村振兴离不开教育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的庄严承诺。乡村小规模学校是教育系统的“神经末梢”,也是教育改革发展中的“硬骨头”。
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
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既要全面、辩证、发展地看待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又要聚焦重点问题,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将我国内需潜力大、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切实发挥出来,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近期出版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以一系列具有原创性、时代性、指导性的重大思想观点,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是一部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的纲领性文献。
数量庞大的市场主体,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独特优势之一,它们是我国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就业机会的主要提供者和技术进步的主要推动者。能不能保护好并进一步激发这些市场主体的活力,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把握好绝对标准和相对标准的关系,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这篇文章中的重要观点之一,也是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工作提出的基本要求。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集中体现了这种新的丰富和发展。其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论述具有重要的意义,深刻阐释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分析了为什么必须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回答了怎样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鲜明的实践针对性和严密的理论逻辑性。
二季度经济增长由负转正,主要指标恢复性增长,经济运行稳步复苏,充分彰显了我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和显著制度优势。我国经济已经步入稳定复苏轨道,复苏基础扎实。经济主体的信心和预期改善将大大提升经济运行的内生动力。
广大企业家要认真学习领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在爱国、创新、诚信、社会责任和国际视野等方面不断提升自己,努力成为新时代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我国理工见长高校在推进“双一流”建设进程中,学科建设的整体实力与布局不断优化和充实,一方面围绕学校办学特色和行业优势,既有理工类学科进一步夯实,得到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几乎所有的理工见长高校都将建设特色新文科作为迈向“综合性”、促进“双一流”和改革发展的重要手段,并且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实效。
在前不久召开的企业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科学分析形势、把握发展大势,深刻阐明保市场主体就是保社会生产力的重大论述,并就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作出重大部署、提出明确要求,为我国企业发展注入了强大信心和强劲动力。
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与群众利益休戚相关。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完善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我们要紧紧抓住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着力点使实劲、见实效,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企业家座谈会时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市场主体是经济的力量载体,保市场主体就是保社会生产力”“要千方百计把市场主体保护好,为经济发展积蓄基本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