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
rmzk001@163.com小堡村足球队的球员里,有农民工、厨师、医生等各种职业。因为足球,他们走到了一起。从止步小组赛,到挺进20强,几年下来,他们越踢越有信心。“大家有空时会主动练球,想用精彩表现回馈球迷,擦亮‘村超’这块招牌。”丁登标说。

广西坚持实干为要、创新为魂,用业绩说话、让人民评价,健全完善驻村干部“选育管励”全链条体系,选派1.9万名干部扎进脱贫村、易地搬迁安置村(社区)、党组织软弱涣散(后进)村和抵边村,以“铁军”担当为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11月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雁洋镇南福金柚种植基地考察,听取广东加大对革命老区支持力度、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等情况汇报,察看柚子及其加工产品、文创产品,走进果林,同果农和农技人员亲切交流。总书记指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要加强科技应用,推动农文旅融合,不断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带动更多农民群众增收致富。
大豆很“聪明”,能敏锐捕捉到夏至后每天日照变短、黑夜渐长的细微讯息,启动开花结荚过程。大豆也很“执拗”,对光温极为敏感。选育一个优良新品种,往往需要10到12年。近年来,育种周期成为我国大豆育种研究的关键。
“以前一提垃圾分类,大家都摆手,说‘农村没必要’‘太麻烦’。”刚学完唱段的村民周洪飞笑着插话,“现在不一样喽!这戏,好听又好记。唱着唱着,啥是可回收、啥是有害的,全都记住了——垃圾分类概念,‘水灵灵’地钻进脑袋里。”
建设农业强国,利器在科技。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离不开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怀着强农报国之心,应国家之所需,躬耕乡土,服务乡村。记者采访的这几位农大老师和学子,努力践行把课堂搬到田间,“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以奋斗姿态助力现代农业发展,助力乡亲们增收致富。
从数字育苗到智能灌溉,从虫情监测到水肥一体,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得益于数字乡村建设不断深入。在达州,5G网络、物联网、大数据等数字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目前已建成数字乡村示范村11个,农村宽带接入端口数同比增长23%。“数字农具”普及行动,推动智能灌溉、虫情监测、土壤传感等技术在田间地头落地生根。

11月1日,镇里在姚家坡村隔壁的王林坡村举办了第一届秋裤文化节,金红岳把自家生产的秋裤带到了王林坡村的网红街售卖,销量不错,同去售卖的还有姚家坡村的其他加工户。记者了解到,邱家店镇联合“文旅特色村”王林坡村与“秋裤产业村”姚家坡村,将秋裤变身为旅游商品,探索“文旅搭台、产业唱戏、跨村联建”的方式,也拓宽了姚家坡村秋裤的销售渠道。
“流量”如何变成“留量”,实现持续发展?新港村瞄准农文旅体融合发展,推动建设“体育+”产业链。“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需要更多业态和人才。”吴丽敏说,“我们举办乡村招商会,就是为了顺应‘村创’的热潮,服务好创客们。”
2021年,常家村农家书屋由村部搬到了村活动广场旁,并进行了改造升级和书籍扩充。2022年底,赵晓林第一次走进农家书屋、感受阅读分享会,被村民的热情深深打动。此后,他经常利用休息日来常家村体验生活,先后在这里开展阅读分享活动20余次。他还以常家村为原型,先后创作了情景剧《最美青春书》、短篇小说《折耳根》和《提灯的孩子》。
几年前,富锦市开始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在产业园第一次见到无人机撒药时,刘春犯嘀咕:“这铁疙瘩能比人撒得匀?”可看着无人机一天就撒完1000多亩地,他服气了。
借助“民心茶室”这一平台,奉家镇推动茶叶、黄精等特色产业项目发展,惠及群众5000余人,带动村民户均增收3000元;全镇基层矛盾调解成功率提高34.3%;集纳的上百条乡村治理意见建议等“金点子”,都一一得到兑现。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三农”工作的部署释放了哪些信号?面向“十五五”,如何优先补上“三农”短板?记者对话种粮大户、基层干部和“三农”专家,倾听他们的故事和期盼,记录他们的观察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