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减少中小学生手机依赖仍然要靠父母示范

2021-06-02 10:49:47    光明网

上个月,北京师范大学团队发布了全国“区域教育质量健康体检”报告。报告全面梳理了该团队七年多来在181个区县的2638所小学、1322所初中和140所高中采集到的区域教育质量健康体检结果,得出了手机依赖、校外补课、睡眠不足等多个影响教育质量的“痛点”因素。

实际上,这些影响教育质量的“痛点”因素早已为人们所熟知。与教育相关的任何问题,都是当前社会人们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也因此,即便这些“痛点”并不新奇,每每经由媒体报道,仍能够引发人们的关注和忧虑,并期望通过社会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

在这些“痛点”问题中,相对较“新”的是中小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人都用手机,而正因为人人都用手机,中小学生不用就会令这一群体与时代脱节。但与之伴随的事物反面性,就是北师大报告所指有一定比例学生已出现手机依赖(小学7%,初中19%)或手机依赖倾向(小学5%,初中9%),这直接指向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

中小学生对手机的依赖,是他们处理人与物之间关系失败的结果。这一年龄阶段的人群,自控能力相对较弱,自然更难以抵御手机所连接的,与枯燥课本、课堂、作业相较之下更为精彩的互联网世界的诱惑。手机之于今日中小学生,犹如街机网吧之于20年前的中小学生,也即如今这些中小学生的父母们。

不同的是,那个时代的技术发展水平和家庭生活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街机网吧对当年中小学生的诱惑力。很多中小学生能够不受外界因素影响和诱惑,并不是因为他们不想玩,而是因为他们不方便玩或根本接触不到。如今的中小学生使用手机,则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

所以,对手机的依赖,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人的弱点之一——好奇心和控制力。减少手机依赖,就需要让当下中小学生处理好其与手机之间的关系,最重要的方法就是保持一个好的使用手机的行为习惯,让生活学习娱乐保持相对合理的平衡状态。这也是以往探寻如何减少手机对中小学生影响最为常见的答案。

这个最为常见的答案实则正是解决中小学生手机依赖的唯一方法。只不过,很多家庭并没有意识到,养成这一行为习惯的路途中,最可能导致失败的因素将来自父母。手机没有任何限制的诱惑力,是各个年龄段的人群都难以抵挡的。父母无法以身作则,示范对手机诱惑力的抵御,中小学生自然更难看到良好习惯养成的曙光。这正如研究所发现的,父母应重视自身手机依赖行为可能对孩子造成的负面影响。

此外,北师大报告中提到的农村地区学生手机依赖情况,实际上也是这一因素的缩影。农村留守儿童因父母常年不在身边,得不到良好的示范样本,而手机是唯一能够维系自己与父母的亲情纽带,对手机的依赖程度自然更甚。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治理预付式消费陷阱,盼“法之必行”
下一篇:吸烟有害健康,但戒烟咋那么难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