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助力碳减排,你有自己的碳账本吗?

寇江泽    2022-11-18 09:02:00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蓝蓝天工作室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COP27)正在埃及海滨城市沙姆沙伊赫举行。在中国角“绿色生活,共建共享——倡导公众参与绿色行动”主题边会上,中华环保联合会推介的多元碳普惠机制及其平台“绿普惠云—碳减排数字账本”,引起广泛关注。

碳普惠机制是对小微企业、社区家庭和个人的节能减碳行为进行具体量化和赋予一定价值,并建立起以商业激励、政策鼓励和核证减排量交易相结合的正向引导机制。通过构建一套“可记录、可衡量、有收益、被认同”的碳普惠机制,激发用户参与碳减排的意愿。

“落实好巴黎协定,实现全球气候治理目标,不仅需要国际社会携手同行,也需要广大公众共同参与。”中华环保联合会副主席杜少中表示,通过数字化手段和现代企业运行机制,整合社会各方资源,广泛动员公众参与碳减排,多元碳普惠机制正成为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双碳”目标的一项中国方案。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2020排放差距报告》指出,当前家庭消费温室气体排放量约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2/3。中科院发布的一份研究成果显示,在我国碳排放总量中,生产端占47%,消费端占53%。“消费端减排潜力巨大,同时还可以进一步促进、引导生产端减排。”杜少中表示。

中国一直在积极行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鼓励公众参与应对气候变化。“中国着力构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将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民行动,动员公众参与已经取得了很多成绩和明显变化,为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表示。

今年10月,生态环境部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2年度报告》,这一报告肯定了各地政府探索开展创新性自愿减排机制——碳普惠,激励全社会参与碳减排,多家机构推动成立“碳普惠合作网络”,建立多元社会化参与机制。今年11月,中国提交的《中国落实国家自主贡献目标进展报告(2022)》提到,我国开展创新型自愿减排机制——碳普惠,激励全社会参与减排,引导、带动公众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取得成效。

“绿普惠云从标准和量化两个方面入手,帮助场景企业量化记录用户的减碳行为,形成用户个人全面的碳账本。将减排量连接到政府和激励企业,让政府看到减排大数据情况,让更多企业参与带动用户减排,让用户实现减排价值。”中华环保联合会绿色循环普惠专委会执行主任陶岚说。

今年9月18日,基于绿普惠云打造的山西省碳普惠平台——“三晋绿色生活”发布,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带动超过120万人践行低碳行为。

自去年8月25日发布以来,绿普惠云已有10类减排场景,对接17个减排应用,以及5个政府客户、24个企业客户,为1400万用户建立了个人碳账本,累计减排次数达3.8亿次,产生减排量18万吨。

“我国是人口大国,虽然每个人日常生活的减排量很小,但所有人的低碳行动叠加起来,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就会形成相当庞大的减排量。”杜少中说,每个人都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推动者,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风尚,美丽中国一定能早日建成。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从瓷器中感受跨越千年的爱、离别与乡愁丨睡前聊一会儿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电子身份证,加载更多应用场景

电子身份证,加载更多应用场景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