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在国债项目带动下,如今的气象事业,不仅能“预料”风霜雨雪,也能守护生命、助力发展。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将助力我国更好地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不断提高全社会适应气候变化的韧性,更好地防灾减灾救灾,护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稳步推进。
荒漠化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重大生态问题。防沙治沙是荒漠化防治的主要任务,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深切的牵挂。他曾多次来到内蒙古、甘肃、河北等地考察防沙治沙工作,并坚持带头参加首都义务植树。
48小时内往返7000多公里,6月16日至18日习近平主席赴哈萨克斯坦出席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密集出席十余场多双边活动。三句话,说清楚习主席中亚之行的深远意义。
在青藏高原的雪山之巅,正在有越来越多的人,成为这片生态文明高地的守护者。而雪豹数量的增长,正是这些行动的最好证明。雪豹保护,从来都不只是在保护这些珍稀的大猫,更是在保护雪豹脚下这片广袤而美丽的土地、以及这片土地上的万千生灵。
你知道吗?《南泥湾》本是一部无声电影。1943年2月,延安中央大礼堂,前辈们用手摇小马达、留声机和小喇叭的组合,在放映现场实现了声画同步。音乐和解说伴随画面流淌而出,观众为之动容。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战胜利80周年,人民日报独家呈现1961年修复的《南泥湾》MV,每一帧都是珍贵的记忆,转发收藏!
“如果我的歌声能让中国朋友更了解哈萨克斯坦,了解中亚,也让中亚人民更亲近中国文化,那就是最幸福的事。”出生在哈萨克斯坦的他,没想到有一天,歌声会飘过雪山草原,来到中国。关于中国与中亚的情谊,迪玛希有话说。
2024年7月,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媒体发表的署名文章中写道:“80多年前,中哈两位音乐家冼星海和拜卡达莫夫在阿拉木图相识相知,结下了跨越国界的兄弟情谊。”这段被习近平主席反复提及的故事是音乐家冼星海生命最后两年在异国他乡度过的一段真实音乐人生。2017年,在中哈两国领导人见证下,以这段故事为蓝本创作的电影《音乐家》在阿斯塔纳开机。
6月16日至18日,习近平主席赴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出席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近年来,中国同中亚国家不断加强现代化理念与实践交流,推进发展战略对接,协力推动现代化进程,合作之路越走越宽广,给地区各国民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习主席关心的中国-中亚合作项目进展如何、成效怎样?让我们一起听亲历者说。
当地时间2025年6月16日,习近平主席在阿斯塔纳总统府与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会谈时指出,中哈两国要“拓展高新技术合作,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绿色合作已经成为中国-中亚合作机制的鲜明底色。
把山水林田湖草沙作为生命共同体;统筹推进全流域生态修复、综合治理和保护开发;从单纯的“治湖泊”转向系统的“治流域”……第31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我们分享关于黄河流域最大湖泊湿地——乌梁素海生态综合治理的成功案例。
习主席在开场白中提到的友好合作、相互支持令人印象深刻。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先后会见吉尔吉斯斯坦总统扎帕罗夫、塔吉克斯坦总统拉赫蒙、土库曼斯坦总统别尔德穆哈梅多夫和乌兹别克斯坦总统米尔济约耶夫。一起感受大国外交的忙碌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