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我好像在二十年前就说过爱你”,老歌何以让人如此上头? | 睡前聊一会儿

孟繁哲    2022-12-22 08:11:09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思聊工作室

今年,一股“怀旧风”席卷华语乐坛。崔健的嘶吼让“老男孩”的唏嘘刷屏朋友圈,孙燕姿的呢喃让人忆起最甜蜜的那次遇见,罗大佑的歌词讲述着好奇与幻想的童年……在各大平台上,经典老歌成为新的流量密码,话题“为什么老歌会让人更上头”冲上热搜。不少人发现,虽然“流水它带走光阴的故事改变了我们”,但循环播放的歌单里,多是从前发行的老歌。

在网友眼中,出品10年以上的作品就可以被归为老歌。从年龄角度看,老歌怀旧风潮的主力,是70后、80后和部分90后,00后和10后群体大多是旁观者。这有点扎心,却是不争的事实:喜欢老歌跟年龄有关。一项国外的社会调查曾对流行歌曲的受众年龄进行分析,发现男性在13—16岁、女性在11—14岁时听的歌,将会影响他们一生的听歌选择。科学研究也表明,在青春期,人们的神经系统迅速发育,生长激素分泌旺盛,喜欢的音乐更容易留下深刻的印象。由此可见,对老歌的沉迷,源自少年时期的音乐启蒙。此后,只要熟悉的旋律在耳畔响起,大脑就会立马回到那青涩、纯粹的热情中去。

“打扮漂亮/18岁是天堂/我们的生活甜得像糖。”在一档综艺节目上,音乐人张亚东听到20年前创作的老歌《New Boy》,一时感动落泪。一首老歌的前奏,能将人们拉回某个炎热的盛夏、某个教室的角落,重温难忘的青春故事。或许,那是在一天黄昏独自散步时,从学生电台的广播里第一次听到《晴天》;或许,那是在毕业聚会上,所有同学合唱一首《自由飞翔》,一起“Yoyoyo”;又或许,那是初恋分给自己的一只耳机,里边传来Beyond的《喜欢你》……人存在的意义不只来自于当下,也来自于经历的所有过去。熟悉的旋律,蕴藏着过去的美好,也给予现实压力下的人们更多情感慰藉、自我认同和继续前行的力量。

“一代人终将老去,但总有人正年轻。”歌手如此,歌迷也如此。当老一代歌迷享受怀旧金曲时,新一代歌迷已经开始接受带有全新艺术风格的流行歌曲。“我肯定在几百年前就说过爱你”,这是对爱情的叙说;“都怪你/远山冷冰冰/在一个人的漠河舞厅”,这是对逝者的缅怀;“爱你孤身走暗巷/爱你不跪的模样”,这是对勇敢的歌颂。这些新歌却让不少老歌歌迷难以适应,暗暗觉得这再也不是“当时的月亮”。

不知读者是否还记得,如今长期“霸榜”的周杰伦在刚出道时,“口齿不清”“唱歌没调”等批评同样不绝于耳。实际上,流行音乐具有极强的时代性,能标记一代人的共同回忆,反映一个群体的审美取向。时代奔流不息,流行音乐的风格也变化不止。事实上,新歌未必不好听,只是曾跨过千禧年的人们,很难在流行乐的品味培养上“从头再来”。

从磁带、CD到MP3,再到如今的手机APP,过去的十几年里,流行歌曲的传播媒介几经更迭,音乐的创作生态和消费方式也历经巨变。在时下的短视频中,结构简单的流行歌曲,配上“魔性”的舞蹈动作、特定的场景画面,为受众提供了更丰富的视听感官体验。数据显示,2021年度发布的华语新歌数量达到了114.5万首,同比增长53.1%,其中不乏让人过耳不忘、“持续上头”的“神曲”。不可否认,当算法成为选拔音乐的主要方式,大量歌曲在平台上15秒决胜负,流行乐面临着同质化的问题。看似即兴的全民创作,实则套路明显,而有个性的新歌却不容易“破圈”,更难以成为现象级的大众金曲。

从这个意义上看,对老歌的怀旧,何尝不是对更高质量文化供给的渴求。不可否认,流行音乐是商业运行的产物,其创作也往往以盈利为目的。但作为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好音乐引发的情感体验无法被金钱衡量。如果把音乐消费市场比作潮流变幻莫测的大海,那么优秀的创作者就是技巧娴熟的冲浪手,既能适应潮流,又能以充沛的情感、多元的表达记录时代、唤起共鸣、凝聚力量。如何发挥创作者的积极性,用好音乐奖项、榜单和综艺节目等渠道,让更多优质音乐广为传唱、成为经典,应当成为行业不断思考的问题。

“我听着耳机中Jay的音乐/从等你下课/到手写的从前”。在歌曲《小城夏天》中,“听老歌”成为歌词中的浪漫意象。也许,老歌怀旧的另一作用,就是让年轻歌迷接触不一样的乐曲风格,培养更加开放包容的审美品味。相信随着新一代音乐人和乐迷的成长,中国流行乐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或许十年后的某一天,当人们听到一首21世纪20年代创作的“老歌”时,也同样会被感动得泪流满面。

这正是:

再见红着眼?过去还眷恋。

很久以前我们的难过都这样唱进歌。

大家都知之?大家都在乎!

现在听听我们的青年他们在唱什么。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卡塔尔世界杯:不一样的科技,一样的足球丨睡前聊一会儿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共同讲好共建“一带一路”故事

共同讲好共建“一带一路”故事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