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新时代工匠精神是怎样炼成的?

——访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中车首席技能操作专家张雪松

本刊记者 屈一平    2023-06-25 18:37:56    《人民周刊》

4月27日上午,在中车唐山公司车体事业部,一台台精密机器设备中间,有一个不停忙碌的身影,他就是张雪松,他正认真研究着数字化设备,在那些常人无法明白的“零件”背后,深藏着每一列高铁越来越智慧的“密码”。

截至2022年6月,4000余列高速动车组在4万余公里的行程上飞驰,通达中国94.4%的50万人口以上城市,累计运行里程相当于环绕赤道48000余圈……

强国复兴的征程中,中车人创新的足迹从未停止。以中国中车为主体,百余名技术专家参与高铁研发。

从业30余年来,张雪松已拥有了高铁行业专家型产业工人、全国劳动模范、“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全国道德模范、“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等多项荣誉称号。那么,他是怎样与高铁结缘的呢?

 

张雪松(中)给同事讲解原理

 

新时代技术工人要一专多能

1992年,从技校毕业的张雪松成为一名钳工:“我下决心要做到一专多能,当好新一代铁路技术工人。”他逐步进修了机电一体化专科、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本科课程。

那时候的中国,还处在“绿皮火车”时代,他从前辈口中得知,原来“绿皮火车”并不一般——从蒸汽机车、内燃机车到电力机车,中国铁路一直都是“自己干出来的”。

2005年初,中国高铁技术引进的关键阶段,张雪松所在的中车唐山公司与德国西门子公司签订了《动车组生产项目合作协议》。彼时身为铆钳班班长的张雪松带领16名精兵强将,负责研究动车组铝合金车体的生产技术。“当时中国生产的客车都是碳钢材质,铝合金材质能使车体更轻,更有利于提升车辆的密闭性等,然而一些核心技术掌握在外国人的手里。”张雪松说。

那个时期网络尚不发达,一切只能靠大家摸索。“要想找到这方面的参数,没有捷径,只能靠一遍一遍地反复试验。”张雪松和班组成员们经过成百上千次的试验,找到了每种因素对车体焊接变形的影响,掌握了铝合金车体设置的各种技术参数。

从第一辆铝合金车体试制开始,张雪松和班组成员们已累计参与生产“和谐号”“复兴号”等各种型号的高速动车组600余列,总计近5000辆,并创下了车体制造质量零缺陷的纪录。2012年,以中国标准为主导,中车开启时速350公里的“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研制,历经5年攻关,采用的254项重要标准中,中国标准占到84%。

“新时代的技术工人要掌握高新技术,同时要有终身学习的理念。”张雪松认为,新时代是万物互联、产品融合、边界模糊的时代,技术工人要做到一专多能,精一门、会两门、学三门,成为一名复合型的技能人才。

工匠精神是劳动者的追求

如果说劳模是一面旗帜,创新是一股动力,工作室是一个团队,那么三者相遇便有了今天的“张雪松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以下简称“工作室”)。

2007年4月,在中车唐山公司铝合金厂生产车间一间稍显简陋的办公室内,成立了以高级技师张雪松名字命名的金蓝领工作室。2013年,工作室被评为全国劳模创新示范工作室和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他会先从头到尾地讲解设备焊接和加工涉及的原理,然后从1到10地把内容分解开教给我们,让我们在回到岗位时,再去发现问题,帮助其他人。”工作室成员王保重告诉记者,工作室的每位成员在技术上取得突破,都要向团队传授,成为大家共同的知识和本领,这是张雪松对班组成员们的基本要求。

“现在的学习资源太丰富了,大家缺乏的主要是一种耐心。”从一名铁路初级钳工到今天的特级技师,张雪松认为,工匠精神是每一位劳动者的追求。他的每一步成果,都是站在新的起点上的更高要求,这也是张雪松从一名普通技术工人成长为特级技师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张雪松表示,自己和团队主要是在铝合金车体制造方面攻克了许多生产难题,把技术人员设计的中国标准智慧高铁的蓝图转化成了实物。同时在生产过程中,也培养了大量优秀的一线技术工人,带出了高技能人才的项目团队,为高铁制造达到高技术标准提供了保障。

以全国劳模创新示范工作室为平台,张雪松工作室将30余名青工培养成技术精英,其中有13人成为国家和省部级劳动模范、技术能手。张雪松还面向一线操作岗位,编制了15种课件和培训教材,完成5000多人次的轮训。作为工厂智能制造竞赛团队的主教练,他带出的选手在国家和省市竞赛中,夺得了18项大奖。

用高质量产品连接世界、造福人类

0.86秒间,两列“复兴号”以单列时速435公里的速度会车,创造了高铁动车组相对交会时速870公里的世界新纪录,以上一幕发生在2022年4月济郑高铁CR450动车组研制先期试验中。

如今的高铁动车组列车车体生产流程已经日趋完善,但是要想从根本上成就装备制造的中国速度,避免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科技创新无疑是当今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

从2017年起,张雪松就开始带领团队着手研究铝合金车体智能制造新模式——用自动化生产线和机器人来替代过去劳动强度较大的人工操作模式。回忆起各种机器人进入车间的场景,张雪松说自己和团队工作人员们既兴奋又忐忑,一连几天,就像绑在了机器人身上。他们对照作业程序,仔细观察每一个动作,记录每一个参数……在智能制造时代,有时面对复杂的工作环境,自动化实现难度较高,因此人工操作的经验和思路仍然极具价值。

“我觉得劳动是人的生存需求,劳模的奋斗目标,是实现自身更大的价值,使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

张雪松表示,劳动者要在岗位上不断创新,在团队协作中甘于奉献,少计较个人得失、多追求长远目标,要以质量为基础、以创新为过程。“我的理想是生产出质量更好、速度更快、更舒适的高铁产品,用我们的产品连接世界、造福人类。”他坚定地说。

(《人民周刊》2023年第9期)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人民周刊》2023年第9期

上一篇:致敬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