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你关心的物价、利率、存款问题,央行这样说

吴秋余    2023-05-17 10:00:52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麻辣财经工作室

近日,由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撰写的《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正式对外发布。除了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外,针对当前社会关心的物价、利率、存款等问题,这份《报告》进行了深入探讨,对帮助社会公众正确理解当前我国经济金融形势有重要作用。

我国经济没有出现通缩,不存在长期通缩或通胀的基础

日前,国家统计局发布了4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数据显示:4月份,CPI环比下降0.1%,同比上涨0.1%;PPI环比下降0.5%,同比下降3.6%。这一数据引发了一些人对当前我国经济是否存在通货紧缩的担忧。

“当前我国经济没有出现通缩。”对此,《报告》给出了明确答案。

《报告》进一步分析指出,通缩主要指价格持续负增长,货币供应量也具有下降趋势,且通常伴随经济衰退。我国物价仍在温和上涨,特别是核心CPI同比稳定在0.7%左右,广义货币(M2)和社融增长相对较快,经济运行持续好转,不符合通缩的特征。中长期看,我国经济总供求基本平衡,货币条件合理适度,居民预期稳定,不存在长期通缩或通胀的基础。

物价对居民消费和生活有重要影响。从根本上说,物价高低取决于实体经济供需的总体平衡情况。通胀水平受供需两方面影响,既与消费等需求拉动有关,还与供给冲击、成本推动等供给因素密不可分,总供给与总需求大体平衡是物价稳定的基础。

近年来,我国供需总体平衡,物价水平保持基本稳定。2022 年以来,主要发达经济体经历了数十年不遇的高通胀,对其央行货币政策决策产生了重大影响。相较而言,我国通胀保持在温和区间,过去一年、五年和十年,CPI年均涨幅都在2%左右。

今年以来,我国物价涨幅阶段性回落,主要与供需恢复时间差和基数效应有关。本轮物价回落客观上有以下因素:

一是供给能力较强。在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有力支持下,国内生产持续加快恢复,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生产分项保持在较高景气区间;农副产品生产稳定、物流渠道畅通,也保证了居民“菜篮子”“米袋子”供应充足。

二是需求复苏偏慢。实体经济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环节本身有个过程,加之居民超额储蓄向消费的转化受收入分配分化、收入预期不稳等制约,特别是汽车、家装等大宗消费需求偏弱。近期居民出现提前还贷现象,也一定程度影响当期消费。

三是基数效应明显。去年国际油价一度逼近140美元大关,今年以来已回落至 80 美元附近,带动CPI交通工具燃料和居住水电燃料的同比增速走低;疫情扰动使得去年3月鲜菜价格反季节上涨,对今年也存在高基数影响。

根据《报告》预测,未来几个月,受高基数等影响,我国CPI 将低位窄幅波动。今年5-7月CPI还将阶段性保持低位,主要受去年同期CPI涨幅基本在2.5%左右的高基数影响。但随着基数降低,特别是政策效应将进一步显现,市场机制发挥充分作用,经济内生动力也在增强,供需缺口有望趋于弥合,预计下半年我国CPI中枢可能温和抬升,年末可能回升至近年均值水平附近。

M2 和存款较快增长很大程度是宏观政策适度发力、市场主体行为变化的体现

今年一季度,我国人民币存款增加15.39万亿元,同比多增4.54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9.9万亿元。居民存款持续增长的背后,反映了怎样的经济现象?又该如何看待存款增长?

“近期 M2 和存款的较快增长很大程度是宏观政策适度发力、市场主体行为变化的体现。”《报告》指出,去年以来,我国逆周期调节力度加大,稳增长一揽子政策陆续实施,货币政策充分发力,配套资金先行到位,相应表现为金融数据领先于经济数据。

从企业和居民主体看,一方面,随着我国市场化利率体系和利率传导机制不断理顺完善,理财打破刚兑、净值化后,与存款利差也趋于收窄,企业和居民理财资金回流为表内存款,推升了M2增速。一季度末,资管产品直接汇总的资产合计94.7 万亿元,较年初减少1.6 万亿元。另一方面,实体经济的生产流通传导、消费需求等恢复仍有时滞,经济循环阻滞摩擦未消,也导致货币流通速度降低,市场主体的货币持有量和预防性储蓄存款上升。

此外,由于各国自身经济具有自身特点,对货币及存款增长也有影响。我国以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结构和居民习惯于储蓄存款,使得货币和存款需求较其他经济体更大。

《报告》预测,未来,随着疫情影响进一步消退、市场预期持续好转、经济加快恢复,居民的消费和投资意愿回升,前期积累的预防性储蓄有望逐步释放,有利于M2和存款平稳增长。

事实上,3-4月住户存款同比多增额较1-2月已明显收窄,4月末M2增速也已较2月高点回落0.5个百分点。

近期,多家商业银行宣布下调存款利率,其中的重要原因,是当前贷款利率下行,净息差收窄。

利率是资金的价格,对宏观经济均衡和资源有效配置具有重要导向作用。作为反映资金稀缺程度的信号,利率的高低直接影响老百姓的储蓄和消费、企业的投融资决策、进出口和国际收支,进而对整个经济活动产生广泛影响。

近几年,全球经济面临的超预期冲击较多,经济环境和政策效果的不确定性较大。在此情况下,人民银行对利率水平的决策时相对审慎,政策利率调整时,在考虑当前经济金融形势基础上,向历史周期和全球各区域的平均值收敛,降低政策利率的波动。

与此同时,人民银行持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近年来,在市场利率整体下行的带动下,实际贷款利率明显降低,有效支持了实体经济发展。今年3月,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34%,其中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 3.95%,均处于历史低位。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不夜城”千篇一律?发展新“夜”态不能靠复制粘贴 | 睡前聊一会儿
下一篇:2023年职业教育活动周启动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