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当AI歌手“以假乱真”,如何看待音乐中的“数字力量”

曹怡晴    2023-05-17 10:02:34    人民日报评论

最近,在一些音乐播放平台上,AI歌手的专辑频频出现。训练后的AI歌手不仅能模仿某些“明星歌手”的独特音色与唱腔,还能轻松驾驭各类曲风、自如翻唱,很快成为众多创作者的“流量密码”。甚至还有专业歌手正式发行AI歌曲,由人工智能模型演唱最新单曲。与此同时,“教你打造属于自己的AI歌手”“让喜欢的歌手为你唱歌”等AI训练教程也火速上线,制作此类歌曲的门槛似乎变得越来越低。

事实上,人工智能涉足音乐领域已经有很长的历史。早在1957年,作曲家雷加伦•希勒和数学家伦纳德•艾萨克森便使用美国伊利诺伊州自动计算机进行编程,创作出《伊利亚克弦乐四重奏组曲》,这是人工智能首次以作曲家的身份进入音乐领域。如今,人工智能在音乐创作道路上正越走越远。不光会作曲,AI演奏家的实力也不容小觑。2018年,音乐人工智能伴奏系统在中国首次亮相。近日爆火的AI歌手,本质上也是AIGC(人工智能内容创作)技术的新表现,创作者首先对相关声音数据进行预处理,生成音频数据集,之后再用所得到的数据集训练AI模型并输入源歌声,让模型进行推理,完成AI歌声替换。

AI歌手火速“出圈”,在引发一波波“回忆杀”的同时,也衍生出一系列新问题。比如,训练AI歌手时需要使用大量歌曲,在未经相关授权的情况下,是否侵犯著作权?又比如,AI歌手录制的视频中使用了原歌手的照片,甚至部分还加入了简单的眨眼、摆手等动作,是否也构成肖像权的侵犯?最让人担忧的是,如果明星歌手的声音能被训练,普通人的声音是否也会被替换、利用,所引发的责任风险又该由谁承担?在多项侵权压力下,原本在网络开源的AI歌曲创作工具目前被按下了“暂停键”。但是,关于如何促进人工智能健康、安全、有序发展,如何及时预见人工智能应用中存在的潜在风险等问题的讨论,是我们无法忽视,更无法回避的话题。

一段时间以来,从无人驾驶、人脸识别,到智能工厂、智慧矿山……小到居家出行,大到制造研发,人工智能已融入千行百业,给生产生活带来深刻变革。特别是近年,我国智能经济蓬勃发展,产业规模快速增长,2022年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5080亿元,同比增长18%。只不过,繁荣之外也有隐忧,繁华当中也有杂草。人工智能技术进步的趋势或许不可阻挡,关键是要尽快制定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并严格执行,让技术更加安全、可靠、可控,从而更好地造福社会。

人工智能带来的改变,既包括各类颠覆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新产品、新服务、新模式,也包括需要重新制定行业规则、明确责任主体等。一些政策法规的出台,可视作这场改变的开端:今年1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联合发布《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督促指导深度合成服务提供者和技术支持者制定完善业务规范、依法开展业务和接受社会监督;近日,《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办法》发布,提出“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提供聊天和文本、图像、声音生成等服务的组织和个人,要承担该产品生成内容生产者的责任”。明晰真实和虚假的边界,才能为创作主体提供更为有力的安全屏障;明确技术的“底线”与“红线”,才能为长远发展留足广阔空间。

在人工智能领域,我们此前曾讨论过《AI作画兴起,画师们该感到“压力山大”吗?》《你读的小说或许出自AI之手,难道作家要失业了?》等等,这回,AI歌手的“仿真”程度能够以假乱真,骗过许多专业人士和真爱粉,欣喜于技术革新的同时,人们也不禁担忧,在人工智能技术愈发成熟的未来,真正的歌手是否还有舞台?

其实,关于“人类是否会被机器所取代”的疑惑与隐忧,是与人工智能的诞生相伴产生的。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也曾发问:当那些没有意识但是有高度智能的算法比我们更了解自己、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将会出现什么样的情景?不过,与其在“是否被取代”的惶恐中将新技术视作洪水猛兽,倒不如好好思考“AI时代,我们到底可以做些什么”。在人工智能产业高速发展、创新业态极速扩张的今天,人机深度互动或将成为社会生产生活的常态,如何避免“数字的力量”如脱缰野马般任性发展,关键还在于人的正确引导与规范。当下,针对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的风险和问题,制定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原则和伦理规范,推动人工智能真正成为安全、可控的发展动能,当是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

这正是:

AI把歌唱,治理要跟上。

数字有力量,安全是屏障。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不夜城”千篇一律?发展新“夜”态不能靠复制粘贴 | 睡前聊一会儿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