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走进书籍,嵌入生活”……重新发现身边的“社区图书馆”丨睡前聊一会儿

刘涓溪    2023-08-23 10:18:58    人民日报评论

最近,社区图书馆火了。不用坐很久的车到大型图书馆预约抢座,也不用付费到咖啡厅和共享自习室看书上网,在家门口的社区图书馆,就能轻松实现“阅读自由”。过去是老年人带着小朋友消磨时光的地方,如今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

社区图书馆,是嵌入街道、社区,为周边居民提供学习、阅读、休闲活动的“微场所”,也是彰显一座城市文化气质与治理温度的“微地标”。没有华丽的建筑设计、隐藏在巷子胡同或社区内部、总体规模不大但胜在数量够多,社区图书馆的存在,补足了城市公共图书资源供给的“最后一公里”短板。

其实,社区图书馆的建设布局很早就已启动。以北京市为例,2012年,城区社区图书馆的覆盖率已达到90%。社区图书馆从“无”到“有”,在促进公共阅读资源下沉的同时,对书香社会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在初创时期,有的社区图书馆“藏在深闺人未识”,有的空间逼仄、鲜少有人来访,有的常年大门紧锁、甚至周边居民都无从知晓,社区图书馆如何进一步从“有”到“优”,一度引发讨论。

近几年,社区图书馆再度进入人们视野。“挑一本书坐在角落里安静阅读,享受放下手机悠闲而舒适的时光”“在家备考没效率,离家200米的社区图书馆,成了固定的自习室”……不少网友的心声,道出了人们对公共文化空间需求的不断增长,社区图书馆这个曾经被遗忘的地带,如同一座座城市书房,吸引了越来越多喜爱阅读、有学习充电需求的人们。就在家门口,有免费的热水、无线网络、空调、充电插座等,借阅书籍十分方便,阅读学习也舒适安静……一些地区的社区图书馆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在大型图书馆一座难求的背景下,社区图书馆成为人们学习空间的重要补充。

随着社会发展与变革,终身学习成为更多人的生活方式。有意思的是,依托网络信息的共享性与交互性,让更多有需要的人再次“看见”这些宝贵的公共文化空间。在网上搜索“社区图书馆”相关词条,路线推荐、营业时间和借书流程等“攻略”数不胜数,让年轻人找到了共鸣;在“社区图书馆”的相关话题之下,互动打卡、结伴自习和学习小组等社交属性日益凸显,让“单打独斗”埋头学习的人们找到了精神慰藉。

提高优质服务供给能力,才能彰显社会治理的“温度”。一些地方的社区图书馆实行“时间自治”,深入调查周边居民的实际需求,按需调整社区图书馆的营业时间,让更多人享受便利;一些地区加强全域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让小而微的社区图书馆变身大型图书馆的“分馆”,提升借阅体验,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便利性和可及性;一些地区的社区图书馆还增加了“四点半课堂”、举办文化沙龙等,让社区图书馆真正被“活态利用”。

治城务精,精在基层。作为散落在身边的“遗珠”,社区图书馆不仅是容纳当下的精神宝地,也是孕育未来的文化摇篮。以更专业的管理力、更用心的经营力和更包容的开放性,为忙碌的人们提供一个舒适便利的阅读空间,小小的社区图书馆,一定能发挥越来越大的社会价值。

这正是:

静坐桌前,对话贤者大家。

苦思冥想,琢磨加减乘除。

小小书室,囊括理想万千。

服务提质,彰显文明之光。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5个小时的恳谈会,省委书记与民营企业家都聊了啥?
下一篇:担忧国内大米供应?别紧张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