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加码”中国债市,外资开启“买买买”模式

邱海峰    2024-02-05 11:42:56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海叔聊经济工作室

最近,中国债券市场很吃香。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数据,自去年9月以来,外资已连续4个月净增持境内债券,累计增量近5000亿元。截至2023年末,境外机构持有中国债券总量达到3.72万亿元人民币,较2017年“债券通”开通前增长340%。

外资为何频频“加码”中国债券市场?投资回报稳是不少境外机构看重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债券市场投资中,回报波动率低往往意味着投资回报更加稳定。据相关机构测算,近几年,人民币债券投资回报波动率在全球总体处于低位,人民币国债指数月度回报年化波动率明显低于美债的波动率水平。这显示出人民币债券价格是稳定的,投资回报也是稳的。

有稳定的投资回报,自然能吸引更多投资者。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2023年12月份,再增10家境外机构主体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至此,共有1124家境外机构进入中国债券市场。

高盛(中国)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孙祺分析,从最近情况看,投资1年期中国国债所能获得实际收益要高于同期限美国国债,性价比凸显,因此境外主权类机构、境外商业银行、对冲基金等各类机构都参与到了中国债券市场中。

将时间线再拉长点,自2017年以来,中国债市平均每年新增约100家境外机构,已入市的境外机构覆盖了70多个国家和地区,包括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等主要发达国家。

分散化投资价值是吸引外资的另一个关键。业内人士对海叔说,面对动荡的国际金融市场,国际投资者需要有分散化投资价值的资产。而中国宏观政策自主性较强,国内经济和政策周期与美国等主要发达经济体并不同步,这有助于人民币资产成为具备独立行情的重要大类资产,人民币国债为全球投资者提供了难能可贵的分散化投资价值。

渣打集团亚洲金融市场部主管、渣打证券(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铭侨认为,一般而言,中国债券和欧美债券的关联性较低,涨跌较少同步,配置中国债券已成为越来越多国际投资者的必选项。

外资热情高,中国债券市场各项制度安排也在不断优化,便利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中国债券市场。其中,“债券通”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作为境外投资者配置境内债券的主要渠道,“债券通”2017年正式上线试运行,6年多来,优化“北向通”结算失败报备流程、新增在华外资机构作为“北向通”做市商等一系列措施相继推出,“债券通”不断发展完善。期间,参与“债券通”的境外机构从最初的178家增至目前的超800家。

1月24日,“债券通”再有新进展。在中国人民银行和香港金融管理局的共同推动下,香港金融管理局当天宣布将“债券通”北向合作项下的人民币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券纳入人民币流动资金安排合资格抵押品名单。

这是首次在离岸市场确立境内债券的担保品功能。渣打香港金融市场部主管曾继志分析,这项新举措能让海外机构将“债券通”持有的优质债券作为香港公开市场操作的抵押品,增加“债券通”债券的使用场景,让债券持有人可以灵活运用债券工具作投资用途的同时,发挥流动性管理的功用,有利于促进和提升境外机构持债意愿,进一步增强中国债券市场的吸引力。

除了“债券通”,更多举措还将推出。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宣昌能日前对外表示,将进一步开放境外投资者参与境内债券回购业务,支持所有已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境外机构参与债券回购。

专家介绍,在债券市场投资中,境外机构投资者有利用债券回购业务应对短期流动性压力的需求,新举措的出台意味着债券回购业务的参与者范围将进一步扩大,回购业务种类也将更加丰富,积极响应了境外投资者的诉求,帮助其更好开展流动性管理,也有利于吸引更多外资投资境内债券市场,促进债券回购业务规范健康发展。

不止于此,中国人民银行前不久在部署2024年工作时明确提出,深化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提升境外投资者参与中国债券市场便利度。多方分析认为,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回升向好、债券市场开放举措继续推出,人民币资产对外资吸引力还将进一步增强,今年境外机构有望更深入参与中国债券市场。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你有多久没有打开电视机了? | 睡前聊一会儿
下一篇:蔬菜论捆、水果论堆、干果论兜……土味儿乡村大集为何圈粉?| 睡前聊一会儿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