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国内LNG市场发展势头足

渠沛然    2024-03-05 10:10:20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能言善道工作室

海关总署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LNG(液化天然气)进口量达7132万吨(约984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2.6%,再次超越日本,成为全球最大LNG进口国。

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日前发布的《2023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数据显示,2023年LNG进口量占全国天然气进口量的59.4%,较上年上涨1.2个百分点。新增LNG接收能力创历史最高记录,储运发展势头良好。

随着LNG进口能力加速释放,各梯队进口商也各显神通,规模快速增长的同时,梯队间战略布局逐渐明朗。

调峰能力渐强

《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LNG进口增速由负转正,现货增加约7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27%。从来源看,进口LNG主要来自俄罗斯、卡塔尔等国家。

LNG进口量增加的同时,新增LNG接收能力也创历史最高纪录。2023年,全国新建4座LNG接收站,扩建2座,合计新增LNG接收能力1880万吨/年。截至2023年底,全国已投运LNG接收站28座,总接卸能力达1.16亿吨/年。

“随着进口量增长和接收能力不断提高,LNG进口设施建设灵活,逐渐成为调峰保障主力。” 隆众资讯天然气分析师孙傲雪说。

“‘十三五’以来,国家大力推动LNG调峰保供,LNG市场蓬勃发展,开放化程度高,吸引了一大批国有和民间资本注入。尤其是国家管网集团成立后,第三方窗口期租赁服务为LNG市场增添了活力。” 孙傲雪解释,“随着‘十三五’期间审批通过的LNG接收站近年接连投运,LNG进口能力快速释放,近五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0.8%。”

相对于LNG接收站的灵活性而言,敷设进口天然气管道则困难重重。“首要因素是建设进口天然气管道需要多个国家协作,受国际政治格局影响较大。同时,敷设天然气管道成本高、利润回报周期长,对想要参与其中的资本方提出更高要求,2023年管道气进口能力为1089亿立方米,约占全国进口能力的36%。”孙傲雪说。

梯队间布局明朗

《报告》指出,2023年全国进口LNG企业多达12家,同比新增4家,其中新天等企业为首次进口,进口主体不断多元化。

“从‘三桶油’来看,其战略重心逐步由进口商向国际贸易商转移。在俄乌冲突影响下,亚欧国际套利窗口开启,长协转卖带来一定利润,同时出于对资源供应越来越充裕的预判,‘三桶油’近年新签长协逐步转变为FOB模式(离岸价),便于在国际市场转卖。”一位天然气行业人士说。

与此同时, 第二梯队进口队伍逐步扩大,新增新天、北京燃气、广州燃气、浙能、佛山燃气和香港LNG等新进口商,其投运接收站逐步上马,为进口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设施支持。“以上新增进口商2023年进口量170.61万吨,占全国液态进口市场总量的2.38%。”孙傲雪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

《报告》也显示,第二梯队进口队伍LNG接收能力占比25%,同比大幅提升10个百分点。

“不过,由于目前进口成本难以传导至下游,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新入进口商的进口。”孙傲雪说,“第三梯队进口商多为国内大中贸易商或有自有终端的大型用户,这部分用户普遍拥有较稳定的分销客户或终端,能够合理消化资源,但用户规模较小,多以窗口期或多方拼船购买资源为主。今年以来,已经进行资源进口的企业有山东奥德、京燃能源、深圳能源、华润燃气等。”

未来竞争或将加剧

《报告》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在建LNG接收站超过30座,建成后接收能力将超过2.1亿吨/年。中国海油、申能等企业新签LNG长协开始履约,将成为LNG进口增量的主要来源,预计全年LNG进口7711万吨(约1064亿立方米),同比增长8.1%。

今年,预计还有2座LNG接收站扩建项目投入运营,8座新增LNG接收站相继投产,并且多数项目将于年底投产,LNG接收能力将会达到17029万吨,较2023年提升4075万吨。此外,2023年新投运的4个接收站也将在2024年常态化运行,LNG进口量预期增幅较大,各进口商之间的竞争或将进一步加剧。

“在接收站建设如火如荼、接收能力不断提高和市场竞争不断加剧的当下,行业向上发展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价格管理和服务质量。”上述天然气行业人士说。

据《中国能源报》记者了解,目前多地正加强 LNG 接收站气化服务价格管理。其中,海南省发布《关于加强进口液化天然气接收站气化服务价格管理的通知》,山东省发布《关于明确LNG接收站气化服务价格的通知》,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布《关于加强进口液化天然气接收站气化服务价格管理的通知》,广东省发布《进口液化天然气接收站气化服务价格管理办法》,明确LNG接收站汽化服务价格。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人民日报一周好图+编辑点评 2024/3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