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甲骨文里藏着本“王子日记”,让文物说话的一种新方式 | 睡前聊一会儿

张文豪    2024-03-05 17:27:49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思聊工作室

“子其疫,弜往学”,大意为“生病了,还要不要去上学”……在殷墟,通过甲骨上的占卜记录,解锁埋藏地下3000多年的“王子日记”,是种什么体验?

这两天,河南安阳,洹河之滨,殷墟博物馆新馆正式开馆。约2.2万平方米的展厅,不但为原馆的珍贵文物换了“新家”,还增添了3/4的“新成员”,创商代文物数量和类别的展览之最。新馆有啥新看点,如何从中读懂历史,今天,我们就从这本“王子日记”聊起。

“子”系何人?这得从上世纪说起。1991年10月,在殷墟花园庄东地一处窖藏坑内,社科院考古所团队发掘出土了龟甲和兽骨1583版。其中,689版契刻有2250余条商王武丁时期的占卜记录,而问卜者被尊称为“子”。这次发掘,不仅被评为当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也让这位“子”从深埋的黄土中、漫漶的历史中走出来。经过多年研究,许多学者认为“子”是商王武丁与妇好之子,亦即古代典籍中所记的“孝己”,商甲骨文中的“小王”。

在“子何人哉——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特展”展厅,精挑细选的110余片卜用甲骨,从“子”系何人、“子”之起居等方面,将这位神秘人物的生活更加清晰地呈现在大众面前。对展品进行系统逻辑梳理,无疑有助于增进大众对当时的宗法制度、社会结构及家族形态等的理解。

考古学讲究“以物论史、透物见人”。以卜用甲骨策划人物主题展,是殷墟博物馆新馆展陈的一次开创性尝试,实现了文物的活化利用。商代“小王子”的“朋友圈”很精彩,彼时将领的一生也可以很丰富。觚爵鼎尊,体现位高权重;钺刀戈矛,彰显赫赫军威;锛凿铲刀,再现生活场景……在“长从何来”展厅,集中展示了从亚长墓出土的一系列器物,讲述了一位名叫“亚长”的商代将军戎马倥偬的一生,也描摹出其铁血柔情的立体形象。通过文物讲故事,不仅更令人信服,也更为生动鲜活。

“一片甲骨惊天下”“观此胜于读古书”。文字是文明发展的载体。殷墟是我国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古人以刀为笔,以龟甲兽骨作纸,通过问卜的方式,把祭祀、田猎、征战以及生活日常记录了下来。自1928年我国考古人在洹河沿岸挥出第一铲土以来的近百年里,几代考古人筚路蓝缕、前赴后继,让商代文明更全面地展露出来。作为探源中华文明的一种可信证据,殷墟甲骨文可以说是一本讲述商代的“百科全书”,把中国信史向前推进了约1000年。

将文物进行成组展示,广泛运用人工智能、多媒体等技术……殷墟文物换“新家”,也焕新了展陈理念和文物表达方式。与此同时,通过探索甲骨文数字焕活技术、建设“殷契文渊”甲骨文大数据平台等方式,甲骨文中的“大邑商”面貌愈发清晰,沉睡3000多年的商文明正通过更多形式走入公众视野。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近年来,考古热、博物馆热带动文旅热。三星堆上新的神兽,因酷似“小猪佩奇”被游客争相打卡;中国文字博物馆推出的奇妙夜活动,让人体验“一字千年”的穿越。随着考古发掘的持续推进,时下,如何用更为新颖的展陈形式、灵活的表现手法、易懂的话语体系以及年轻人乐于接受的观展体验,让伟大的中华文明在不失权威准确的同时,更好地呈现在公众面前,考验着博物馆的策展理念和群体智慧。

在司母辛鼎等青铜重器边停留,在屯南甲骨等龟甲兽骨边驻足,到现场追寻甲骨文中的“大邑商”,来一场穿越3000年的时空之旅……和国宝交流、与古人对话,拾起的不仅是历史的痕迹,更是我们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期待博物馆这所大学校,课程更丰富、形式更灵活,让更多人与优质文化资源相遇,让传统文化更好地浸润当代生活。

这正是:

子何人哉,长从何来,透物见人很精彩;

殷博换新,甲骨焕活,文博创新向未来。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我常在想,新型政商关系应该是什么样的?”丨两会问答·总书记的牵挂④
下一篇:聚焦全国两会|9张海报讲述体育强国路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