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航运业降碳又有大动作

林水静    2024-04-01 17:56:15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能言善道工作室

《中国能源报》记者近日从上海海事局获悉,为推进航运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实现船舶温室气体减排目标,交通运输部在上海设立首个中国籍船舶碳减排管理机构——上海海事局船舶能效管理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这将助力我国船舶能效管理工作有序推进,推动航运业绿色低碳智慧转型升级,进一步提升上海航运服务业能级,助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推进航运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是当前中国和世界航运业面临的重大课题。在此大背景下,我国航运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形势如何?还面临哪些挑战?

落实我国履约目标

据了解,中心将负责我国国际航行船舶碳强度管理履约的具体实施工作。通过对国际航行船舶进行预评级,有针对性地指导我国航运企业积极采取技术、营运和使用替代燃料等措施降低船舶能耗。同时,中心负责对我国船舶能耗数据开展统计分析,也将为积极稳妥推进我国航运业实现“双碳”战略目标,推动航运业绿色低碳转型提供数据基础和重要参考。

国际海事组织(IMO)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航运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超10亿吨,占全球总排放量的约2%至3%。为实现国际航运温室气体减排战略目标,IMO通过了船舶温室气体短期减排措施,形成了“国际航运碳强度规则”,要求国际航行船舶制定《船舶能效管理计划》,收集并报告能耗数据,计算营运碳强度指标并评定年度营运碳强度等级。

上海海事大学法学院专家彭宇表示,这些规定旨在从技术和营运两方面同时提高船舶能效,形成包括现有船舶能耗数据收集、船舶能效指数(EEXI),年度营运碳强度指标(CII)评级以及船舶能效管理计划(SEEMP)的温室气体减排短期措施。“随着绿色低碳发展目标逐渐被世界各国认可和接纳,作为碳排放大户的航运业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众多标志性措施的生效实施表明,国际航运碳减排进入快车道。”

当前我国约有1000余艘5000总吨以上国际航行船舶,已于2023年开始全面执行该项国际公约的要求。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以下简称“七一一研究所”)相关人员表示,为符合EEXI和CII的要求,有的船东需要对船舶进行技术升级和改造,促使航运业加快技术创新和转型,向更环保、更高效的方向发展。

减碳面临时间压力

去年7月,IMO在MEPC80会议上对船舶温室气体减排战略进行修订,总体目标由本世纪内达到零排放,改为2050年达到净零排放。

“由于国际船舶的流动性与跨国性,排放行为发生地难以确定,排放责任主体不明确,国际海运还存在‘方便旗’导致的‘碳泄漏’问题,所以国际航运的碳减排工作和国内航运的碳减排工作分别由IMO和各国国内进行监管。”彭宇指出,根据克拉克森研究公司的测算,目前全球有大约71%的船舶在当前航速下满足EEXI要求,24%的船舶需通过降速满足要求,还有5%左右的船舶需大幅调整才能满足要求。

时间节点提前,大幅增加了各船旗国的监管压力与船东的减排压力。上述七一一研究所相关人员表示:“当前,中国航运业在减碳方面已取得一定进展,主要表现在推广使用液化天然气船舶、发展智能航运系统、采用节能减排技术等方面。我国也在支持新能源船舶的研发和应用,促进航运业向更清洁、低碳的方向发展。但现阶段仍然存在包括技术成本高昂、绿色动力供应不足、技术标准制定与认证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同时,全球气候治理形势复杂,国际环境政策和标准不断演变,对我国航运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亟待全面布局

“我国既有规模庞大的船队,又有世界领先的造船厂、船用发动机生产商和可再生发电设备制造商,还有广阔的大型港口网络,在全球航运业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占据了独特的地位和优势。”彭宇建议,“应从开展海运节能减排技术研究、做好碳税国际履约准备、推进海运节能减排法治建设、尽早启动我国的航运碳配额交易及碳税制度和加强海运节能减排配套资金探索等方面进行综合应对。”

上述七一一研究所相关人员表示,后续还应制定清晰的减碳目标。中心或可与相关部门合作,制定明确的减碳目标和时间表,并将其纳入航运业发展规划中。这些目标可以包括减少碳排放、提高能效、推动绿色技术创新等方面。同时强化监测和评估机制,建立健全的数据采集、监测和评估机制,跟踪船舶的能效和碳排放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改进。

“随着全球对碳排放的关注不断增强,符合EEXI和CII标准的船舶或将更受国际市场青睐,中国航运企业有机会通过提供绿色、低碳的运输服务来拓展国际市场份额,获得更多商机。因此,在推动技术创新和应用方面,要着力推动绿色燃料、碳捕集等低碳零碳航运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鼓励航运企业采用节能环保设备、绿色燃料、碳捕集等新技术,提高船舶的能效水平。并建立激励机制,通过税收优惠、补贴奖励等方式,激励航运企业投入绿色航运领域,推动减碳工作的开展。与此同时,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希望中心积极参与国际航运行业的合作与交流,了解国际最新的减碳技术和管理经验,为我国航运业的减碳发展提供借鉴和支持。”上述中船集团七一一研究所相关人员说。

中心建议各航运单位及相关企业要关注以下方面:一是提高对航运业碳减排的认识,积极落实主体责任,做好船舶能耗数据的收集、管理和报告;二是建立公司内部完善的碳排放管理制度,积极采取措施提高船舶能效水平,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公司和船舶能效管理计划;三是鼓励船舶使用清洁、绿色、低碳能源,持续推动船舶替代燃料的研发力度,同时,进一步完善岸电等基础设施,为航运减排夯实技术基础。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把民企的“心上事”当成党委政府的“上心事”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