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马国惠:枕着氢弹睡觉的人

四川两弹一星干部学院    2025-07-17 18:28:48    《人民周刊》

马国惠,黑龙江哈尔滨人,1941年4月出生,1960年7月入伍,1962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学员、技术员、副主任、副处长、处长,第21试验训练基地技术部主任、基地参谋长、司令员,国防科工委司令部副参谋长等职。

 

在中国雄鸡版图的西部,有一个神圣又神秘,又令人神往的地方——马兰。

“有一个地方名叫马兰,你要寻找它,请西出阳关,丹心照大漠,血汗写艰难,放着那银星,舞起那长剑,擎起了艳阳高照晴朗的天……”

这首《马兰谣》记录的就是被誉为“共和国原子城”的戈壁绿洲马兰的故事。马兰原是一种生命力顽强的野草,能在最贫瘠的土地上绚烂绽放;马兰基地是一座数十年不为人所知的隐秘所在,却爆响了震撼世界的惊雷。从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到1996年中国进行最后一次核试验,30多年的时间里,曾经在这片戈壁滩里参加核试验的基地官兵和技术人员不下10万人。在这些人中,有像钱学森、邓稼先那样荣誉等身的人,他们用自己的智慧、气魄在史书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促成了“两弹一星”惊天伟业的完成。但是,正如邓稼先所说:“核武器事业是成千上万人的努力才能取得成功的,我只不过做了一小部分应该做的工作,只能作为一个代表而已。”伟大事业的背后,总有无数人的心血汗水和无私付出,而大多数“幕后英雄”则是随着时间流逝,成为在泛黄史册中,那串庞大数字里的一员。但是,没有这串“数字”的奉献,也就不会有这项工作的顺利完成。在核试验的工作团队中,有很多被我们遗忘了的“数字”,他们虽“无名无姓”,却做着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艰苦奋斗,干惊天动地事;无私奉献,做隐姓埋名人。

1965年,24岁的马国惠从军事工程学院毕业后,便和许多同学一起被分配到边疆的核试验基地工作。这些风华正茂的学生,还未经历过太多风浪,就从象牙塔到了戈壁滩,从学校课堂到了核试验现场,没有一丝犹豫,没有一丝抱怨,这不仅是因为当兵的人要做到“一声令下,打起背包就出发”,更是因为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每个人心中都充满着报效祖国的赤子情怀。对于他们来说,条件的艰苦和物质的贫瘠不能阻碍坚强的意志,能够来到这片神圣而神秘的场地工作,是国家的信任,也是他们的荣耀。而马国惠的一生,便在那时,和马兰这个不显眼的小地方绑在了一起。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马兰爆炸成功。而在被确定为核试验基地之前,这里并没有专门的名字,只是一片荒无人烟的戈壁滩。

其实,中国核试验基地最初的选址不是这片无名戈壁,而是早已闻名于世的敦煌。

但这个方案立马遭到了大家的反对,反对的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敦煌莫高窟是老祖宗留下的中华瑰宝,核试验像地震一样,一下子就把老祖宗留下的宝贝给震没了,这可是负不起的大罪过。二是没有水源,松土层太厚,而核爆炸产生的烟尘太大,烟尘太大就会随风扩散,造成核沾染区。三是试验当量太小,只能试验2万吨TNT当量的原子弹,显然不能满足中国核事业发展的需要。于是,中央同意核试验基地重新选址,就定在罗布泊。

勘察小分队便从敦煌出发,经玉门关向西,向罗布泊疾驰而去。直到次年春天,疲惫的勘察队员们终于在干旱的罗布荒原发现了清冽的博斯腾湖。

激动的勘探队员立马起草了一份电报给中央,电报上写道:“这里土地肥沃,能种菜、种粮,这里水源充足,水是甜的,还带有香味……”

最终,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境内,罗布泊西端的10万多平方公里被划定为中国唯一的原子靶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面积47万平方公里,比英国还大,而核武器试验场的面积有10万多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江苏省的大小。

马国惠说,之所以圈定10万多平方公里这么大的面积,和原子弹、氢弹的破坏半径有关,“300万吨氢弹的安全半径为150公里,这样算来就要有大约9万平方公里,所以10万多平方公里的军事禁区是完全必要的”。

作为原子靶场,这里堪称完美:地广人稀、远离城镇,有水源且不在地震带上。

基地位置确定的同时,生活区也获得了一个“诗意”的名字:马兰。

马兰之名,来自在这里旺盛生长的马兰草。部队选的生活点,原来是一片盐碱湖,一条天然水沟从中流过,两旁长满了马兰草。初夏时,基地领导在此规划蓝图,正值马兰花盛开,便有人提议,此地就命名为“马兰村”。

1959年6月13日,总参谋部正式通知:原子靶场改称核试验基地,这一天,就是马兰基地成立的日子。

那时的马兰基地,连一间像样的房子都没有,先期到达这里的指战员们,自己动手挖了地窨子作为临时的住宿和办公场所。马兰基地的第一次党委扩大会就在一个地窨子里召开。

当时,一窝小燕子正在地窨子的房梁上破壳出世。每一个来开会的人都会默契地把脚步放轻,把说话声音压低,生怕惊扰了燕子。

许多年后,当马兰人提起这段小插曲的时候,大家都说:“大漠上有这些小生命,不易。”

那一天,中国核试验基地波澜壮阔的工程伟业,就在燕子的呢喃声里宣告诞生了。

基地建设初期,条件十分艰苦。科研人员、施工部队和后勤保障人员住在帐篷里或半地下的地窨子里,高低床、纸箱子、火炉子,几乎就是他们的全部“家具”。

居住条件简陋或许不算什么,但恶劣的气候环境却实在折磨人。夏天,大漠的地表温度高达60至70摄氏度,参加核试验任务的指战员头顶烈日,在酷暑中一干就是一个夏天;冬天,零下20摄氏度左右的低温,照样野外作业。晚上,住在不太保温的帐篷里,格外寒冷。特别是下半夜火炉熄灭后,很多人都会被冻醒。为了御寒,大家都把皮大衣垫在身子下面,把棉衣、绒衣全盖在身上,有的同志甚至戴着皮帽子睡觉。戈壁滩上时常刮大风,常常会把帐篷刮倒,为此,晚上睡觉时,有的同志就干脆用背包带连床带被褥都捆在身上。

基地的后勤保障也很困难,马兰基地从将军到士兵吃的食物都是从内地运过去的。由于新鲜食物无法保存,他们能吃到的蔬菜很少,肉、鱼、鸡等大部分都是冷冻食品或罐头,还有黄豆、粉条、海带等。平时的食堂饭菜也很简单,基本上是土豆、白菜、萝卜“老三样”。

但是,再艰苦的条件也压不垮这群心怀祖国的赤子。

1966年,马国惠还是一名年轻的技术人员,在研究所二室完成了光冲量的测量之后,便被临时抽调到氢弹试验的激光测速项目中——用氢氖激光器测量弹体膨胀的速度。

戈壁滩上,白天背景光太强,负责光路系统调试的马国惠和同事只能晚上进行。当大家下班休息的时候,马国惠才开始正式工作,每次爬上铁塔至少需要待10多个小时,最长一次在塔上待了20多个小时,他们便带一壶水,带点干粮,在上面吃,也在上面睡。100多米高的铁塔,塔顶是爆室,刮风时咯咯响,晃晃悠悠如同摇篮,他们只好在“摇篮”中待命,一旦风停,马上工作。

爆室旁边有一个窗口,每次测试的时候,都会有激光从500米外打过来,马国惠和另一名同事在窗口一边站一个,看激光的红斑,用电话和工号联系,看信号对不对,最后要确定对到窗口上,要瞄得很准才行,难度相当大。

一天夜里他又像往常一样准备调光路、安透镜,可由于事先没有协调好,爆室的窗户被工作人员给关上了,不打开窗子便无法瞄准,工作便无法开展。可爆室的窗户从内部是无法打开的。于是,他把手电绑在身上,在没有任何安全措施的情况下,冒着大风,在100多米高的铁塔顶部,顺着外面的脚手架又爬了两米多高,把挡住视线的窗子给拽了开来。

在冬天,试验场区的平均气温在零下20多摄氏度,铁塔上的爆室更加寒冷。可有时候做环境试验,又会导致爆室内的温度急剧升高,最高可达到50摄氏度,又无处躲避,马国惠和同事们就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下一丝不苟地完成着各自的任务。

氢弹爆炸的前一晚,马国惠和同事们为了确保试验的顺利进行,在百米高的铁塔上已经坚守了20多个日夜。他们面对着狂风和寒冷,却依然坚守在岗位上,只为了试验的成功。

就在试验的前一晚,马国惠已经连续十几个小时没有合眼了。等到一切就绪,距离插雷管、正式开始试验工作只差几小时。他疲惫不堪,但是他没有丝毫的松懈。他知道,只有他能够确保试验的成功。他坚守在铁塔上,等待着那一刻的到来。当风终于停了下来,马国惠和同事们立刻开始了工作。他们插上雷管,开始试验。一切都在掌控之中,直到最后一步——睡觉。

又困又累的马国惠顾不得有什么危险,他需要休息,只想在上面好好睡一觉,他发现放置氢弹部分的圆台突出一些,正好当枕头。于是,他枕着平台,头顶氢弹,在恒温的铁塔爆室中很快进入梦乡。由此也获得了一个称号:“枕着氢弹睡觉的人”。

他的这一觉睡了多久?没有人知道。但是,我们知道的是,在他睡觉的时候,氢弹在头顶上静静地放着,像是一个守护者,守护着我们的和平。

那时,在铁塔上下,和马国惠同一届的同学就有20多人,在学校时各个专业还互相保密,在这里大家见面了:大家在做自己的任务时,都默契地背过身去,等各自的任务完成后,大家一起坐吊篮从塔上下来。

马国惠回忆说:工作条件的艰苦还能够忍受,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与世隔绝的孤独才是更大的痛苦。很多年轻人被派往基地后,与恋人长时间无法见面,由于保密要求也无法通信,最终只得无奈分手。这些人中有的直到退休后才找到伴侣,有的甚至一辈子都没有结婚。而已经结了婚的人,大部分也都是两地分居,常年不能见面。很多人,妻子分娩时不能在身边,子女也无法照顾;很多人,不能尽孝父母,甚至不能送终。有的夫妻二人工作都忙,子女的教育也被耽误了。参与核试验工作的人大部分都是优秀的高才生,但他们中很多人的儿女连大学都没有考上,工作也十分平平。

有一副对联写这群无名英雄:“举杯邀月,恕儿郎无亲无义无孝;献身国防,为祖国尽职尽责尽忠。”除了马国惠之外,还有很多在基地工作过的人,在“隐姓埋名”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后,又继续成为不被人知晓的人物,过着平凡的生活。今天的马兰基地早已停止了核试验,但曾经在这片土地上奋斗过的人们,不论今天身在何方,抑或已经离世,这片土地都不曾忘记他们的名字。

(本文选自人民日报出版社《记忆里的“两弹一星”》)

 

(《人民周刊》2025年第12期)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人民周刊》2025年第12期

上一篇:探索至真至美的数学世界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