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初夏,宿迁大地草木勃发,生机盎然。应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沈振勇之邀,我到雨露社区为党员讲授党课。课后交流中,乡亲们对焦裕禄在宿迁岁月的点滴追忆,深深触动并激发了我更加深入探寻这段历史的兴趣。随后几日,在沈部长的热心引领和乡亲们的帮助下,我们开启了寻访焦裕禄宿迁足迹的旅程,走访村落、聆听口述、查阅史料……正是这次充满发现的寻访,促成了此文的写作,帮助我们追寻焦裕禄那深植于宿迁大地永不褪色的初心印记。
——焦玉星
在焦裕禄42载短暂而闪耀着光辉的人生历程中,鲜为人知的是,有整整两年时间是在江苏宿迁度过的,这段源于民族危亡的逃难经历,唤醒了他的初心,是他从苦难求生到信仰觉醒的重要转折点。
烽火逃难路:
从博山到宿迁的求生之旅
20世纪40年代初的中国,山河破碎,民不聊生。山东博山作为重要工矿区,在日军铁蹄下屡遭蹂躏,一次次“强化治安”扫荡如同绞索,勒得百姓喘不过气。1943年7月,焦裕禄刚从东北抚顺大山坑煤矿死里逃生回到家乡,却因为没有良民证,又先后两次被抓,受到残害。
“哪里有出路呢?这时虽也听说我村东南五六十里路的小冯等村有八路游击队,对穷人也很好,但认为他们不是正规队伍,人少,武器不好,也站不住脚……想来想去没出路……”
年仅二十出头的焦裕禄,眼看着在家乡已走投无路,无奈为了生计,只好带着妻子、岳母和邻村几户人家一起踏上了逃荒之路,一行人只带着些简陋的家当,推着一辆大轮车就出发了。沿途历经艰辛,依靠乞讨度日,辗转坐上火车。到徐州车站下车后,边走边问,走了四天四夜来到了江苏宿迁县城东15里的双茶棚村。
水井旁的觉醒:
从苦难亲历到理性认知
彼时的苏北大地,深陷各方势力的蹂躏与地主阶级的盘剥之中,苦难的阴影从未远离底层百姓。
初到宿迁的焦裕禄,在早逃荒过去的博山黄台村几家老百姓家暂时落脚。为了活下去,他只能给当地一户开饭铺的张姓人家挑水。78岁的王树恩老人指着路边回忆:“当年开茶棚的地方就在这片区域,往来客商多,加上村里人家,用水量很大。那时候方圆几公里就竹城寺一口甜水井,井水一直很旺,从老辈起就靠着它过日子,茶棚能维持下去,全靠这口井。”顺着老人的指引,我们找到了距离双茶棚社区3.5公里外一片麦田中的竹城寺井旧址。

竹城寺井的水滋养着一方百姓,也映照出世道的不公。当地俗称的“竹城寺”,是曾坐落于此的一座规模宏大的寺院。这座寺院建于明朝洪武年间,据史料记载:“原有明洪武年建寺一栋,已为战争摧毁。”古井的井盘由一整块石头凿刻而成,周围有24道楞纹,井内壁则用青砖层层垒砌,井深约10米。历经数百年风雨,至今井水清澈甘洌,井口古老的石盘上布满了深浅不一的绳印,最深的竟有大拇指粗细,那是数百年来无数双手提水留下的生存印记,见证着它滋养一方百姓的岁月。
过了半个月,经张家介绍,焦裕禄转到园上村给胡泰荣家当雇工。
在1955年的回忆中,焦裕禄这样写道:“1943年,我21岁,逃荒到宿迁县城东15里双茶棚村,在已早逃荒去的黄台村几家老百姓家住下……我给开饭铺姓张家担水,混几顿饭吃。半个月后,张介绍我到城东二里第二区园上村地主胡泰荣家当雇工。我在胡家当了2年雇工,第一年挣五斗粮食(每斗14斤),第二年挣一石五斗……”从这些只言片语中,我们不难想象,当时焦裕禄虽得以在此立足,但处境是非常艰难的。
2018年5月,我们曾专程来到宿迁寻访胡泰荣的后人、亲戚和邻居,根据知情人回忆,焦裕禄人很勤快,与别人相处也很融洽,因为模样精干显老,大家都称呼他为“大焦”“老焦”。凭着勤劳聪慧,焦裕禄除了在农忙时帮着做工以外,还能做些小买卖赚点零钱。当时他就在官道边摆一地摊,卖些缻、罐等,有时还帮过往客商代卖些没脱手的牲口,挣个差价,等他们回来时,再把卖牲口的钱交给人家。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能够过上安定的生活是遥不可及的奢望。焦裕禄背井离乡,实则是被逼入绝境后的无奈选择,倘若在家乡尚能糊口度日,谁又愿意踏上这条充满未知的逃荒之路?“当雇工才亲自知道了地主是如何压迫并剥削穷人。”这段刻骨铭心的经历,在他心中埋下了对苦难民众的深切同情,唤起了他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所以在后来他到兰考,看到火车站逃荒的灾民时,自然产生了一种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也为群众路线在他内心的形成奠定了深厚基础,使他的工作方法始终饱含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切理解和真挚情感。
至此,焦裕禄的人生与旧社会背景下的大多数底层群众一样,在苦难中浮沉前行。他的人生也就在这样的苦难磨砺中,迎来了一个大转折。
暗夜中的灯火:
初识共产党的为民初心
园上村位置特殊,与宿迁县城隔运河相望,是国、共、日伪三方势力的拉锯地带。白天在日伪军的统治下,晚上却常是共产党的地下组织秘密联系群众、召集民众集会,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
1945年六七月间,新四军北上解放了宿迁,建立了人民政权。焦裕禄开始经常参加党组织召集的会议。他亲眼看到老百姓当家做主时的喜悦;看到共产党领导的队伍纪律严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还帮百姓修房耕地,和村民坐在一条板凳上说话。会上,干部们讲“打土豪、分田地”,讲“穷人要当家做主”,这些话让他心里亮堂起来。他在“自传”里写道:“宿迁解放后,经常参加开会,才更明确认识了八路军共产党才是真为人民办事的,才真正相信共产党能胜利。”同年秋天,怀着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和对革命事业的满腔热忱,焦裕禄踏上了返乡之路。1945年秋回到家乡山东博山后,经民兵队长焦方开介绍,他迫不及待地加入民兵队伍,投身到求解放、保家乡的斗争中。凭借着在宿迁培养的群众感情和革命觉悟,他在民兵队伍中表现突出。1946年1月,经过组织的培养和考察,焦裕禄在博山北崮山村光荣而秘密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岁月回响:
从宿迁泥土里长出的精神根系
如今的竹城寺井,井水依旧清澈见底,俯身望去,蓝天白云的倒影在水中轻轻晃动,清晰可辨。井口那方绳印斑驳的石盘,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这口曾滋养过无数当地百姓的古井,早已成为见证历史的文物,而那段在宿迁的岁月,也成为焦裕禄精神的重要滋养。从给店主挑水挣口饭吃的苦难求生,到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看清地主压迫剥削的真相、达成理性觉醒;从与身边劳苦大众朝夕相处中滋生的阶级共情,到在革命火种的感召下初识共产党的为民初心,在宿迁的这两年时光,既让他在艰难求生中找到了自身出路,更在他心里悄悄播下了“为人民求解放、谋幸福”的种子。
后来,焦裕禄走上革命道路,无论在哪个岗位奉献,他始终带着宿迁岁月的印记:对群众的赤子之心,对压迫剥削的深切痛恨,对党的坚定信仰。这颗从苦难中萌发、在民心中扎根的种子,最终长成了庇佑人民的参天大树。
(作者焦玉星为淄博焦裕禄纪念馆副馆长、徐光玉为宣教陈列部科员)
(《人民周刊》2025年第15期)
(责编:张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