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忻州市五台县立足“山、水、林、田”立体资源禀赋,借势区域协同发展新机遇,通过党建领航把方向、三产融合延链条、生态转化增效益。探索出一条“红色引擎驱动、绿色经济赋能、多元业态共生”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赓续红色血脉,擘画文旅融合新蓝图
东冶镇永安村创新“红色资源+”模式,围绕徐向前元帅故居发展红色旅游圈,新建红色生态停车场、农家乐、非遗文创产品销售区等,将“红色旅游”全方位融入乡村发展建设规划,拓宽群众致富路。
茹村乡南茹村依托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五台好礼”系列土特产项目及“馋嘴”食品加工车间,既解决了村民就业,同时带动了村集体增收。
深耕特色种养,筑牢产业振兴压舱石
建安镇东建安村采用“村集体合作社+企业能人”模式,吸引在外人才回村创业,流转200余亩土地打造莲藕产业园区,规划农旅融合特色路线,持续延伸产业链条,带动200余人就业,促进集体经济增收。
白家庄镇白家庄村因地制宜,整合资源,发展350亩蔬菜大棚产业并建设232平米小杂粮加工厂,解决约100名富余劳动力就近就业,有效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蒋坊乡泗阳村通过多元化产业发展实现集体经济跨越式增长。先后累计建设119座温室蔬菜大棚,常年生产供应反季叶菜和果蔬,为产业发展和群众增收开辟新路径。
豆村镇西营村以引进项目、人才、技术为基础,筹集145万元乡村振兴项目资金新建15座春秋大棚,每年可种植两季蔬菜、叶菜、瓜果等,同时带动30多名村民稳定就业。
守护绿水青山,解锁生态富民新密码
门限石乡上门限石村创新“生态变现”模式,充分发挥优势地理条件,建设占地7.8亩集住宿、娱乐为一体的“清羽·星汉之下”露营基地,提高村集体经济收入的同时,助力年老体弱群众就近就业。
阳白乡上金山村聚焦“生态养殖”模式,联合山西省昌荣种猪有限公司投产占地100亩的生猪养殖基地。目前已建猪场可圈养500头母猪、1200头育肥猪、3200头小猪,并从各大优良种猪场引进种猪增质保量,不断推动生态资源向产业优势转化。
沟南乡观上村通过“村建企营”合作模式,主导实施建梅生态养殖项目,投资建设2038平方米的标准化鸡舍,形成7500羽的规模养殖区。在集体经济创收的同时带动村民增收,更以禽粪资源化利用反哺农田,构建起“养殖增效—集体增收—生态改善”的良性循环。
高洪口乡北高洪口村强化“企业带动”,引入鼎盛福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设500亩樱桃园种植基地。并积极争取资金建设了三防棚等防护设施,不仅每年为村集体创收29万元,同时还解决了剩余劳动力60余人再就业问题。
勇立创新潮头,点燃乡村发展新引擎
台城镇南关村通过“基建强村”模式,拓宽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利用800平方米建设用地,购置2套充电设备及1000KVA变压器,配备16把充电枪,让村集体经济既有“厚度”更有“广度”。
东雷乡团城村积极探索“光伏赋能+土地生金+产业造血”的多元路径,构建起“光农融合”的产业格局,建设700kW屋顶光伏项目,带动全村持续增收。
陈家庄乡柏兰村通过实施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创建项目,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村委会+企业”模式运行实施智能大棚榆黄菇种植项目,在原黑皮鸡枞菌种植基础上优化品种,引进市场适应性更强、单棚年产量可达10万斤榆黄菇,持续提升科技农业效益。
耿镇镇河北村采用“党支部+企业+农户”模式,依托传统技艺,利用优质水源,投资200万元建成总面积1810平方米的水月堂酿酒厂,每年可产出75吨纯高粱酒,同步带动20余名劳动力在村就业,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持续动力。(五台县委组织部供稿)
(责编:张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