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发布“2024-2025年度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指数”,襄阳自贸片区以76.79分的综合成绩,连续第六年位列全国内陆地级市片区第一,总体排名较上年度提升2位至全国第26名,仅次于武汉居湖北省第二,被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评价为地方特色明显的内陆自贸片区。挂牌以来,襄阳自贸片区牢记“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初心使命,紧紧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笃行实干。
坚持先行先试,全力以赴推动制度创新。统筹推进制定改革创新、项目建设、经济发展“三张清单”,推动襄阳片区制度创新成果从政府职能转变向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等集成式改革方向转移,2024年科技和产业领域的创新成果占比达40%左右。累计形成500余项制度创新成果,9项成果在国家层面复制推广,98项成果在全省推广。
树立链式思维,全力以赴构建产业体系。紧盯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两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做实做优特色主导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工作,以制度创新、政策突破加大项目招引力度、落地速度和服务效度,协丰(孝感)产业园区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汽车配件产业园项目、中国港能智慧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综合能源利用及区域总部项目、襄阳市志达海成专用车有限公司轻量化可拼装轻型商用车上装项目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落地,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特色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聚焦扩大开放,全力以赴完善平台通道。实施“技术性贸易措施评议机制”“创新新造集装箱出口结关业务模式”等运营机制改革,加快推动铁路港、水运港、公路港、航空港、综保区“四港一区”平台建设,优化报关、运输、仓储模式。充分发挥自贸改革引领辐射效益,推动区域外向型经济高质量发展,襄阳市以襄阳综保区和铁路物流基地为核心区,成功申报国家级生产服务物流枢纽试点城市。
创新要素供给,全力以赴破解瓶颈难题。片区现有16家银行业分支机构、3家保险业分支机构、6只股权投资基金及3家内资融资租赁试点企业,推出10余项无需抵押的信贷产品,有效破解企业融资难题。建设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创业(襄阳)基地,出台系列人才政策,为国内外人才发放人才奖励。围绕人才供给开展产学研融合创新,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智能汽车(襄阳)产业学院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三单式”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为本地头部企业培养千余名专业人才。设立自贸片区巡回法庭、自贸片区检察室、公共法律服务港等综合性法律服务平台。
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蝉联内陆地级市榜首,既是对片区八年改革探索的肯定,也为未来发展注入信心。下一步,片区将进一步深入实施自贸区提升战略,深化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内陆自贸试验区建设贡献更多“襄阳智慧”。[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襄阳片区]
(责编:张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