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党建 > 正文

四川江油市战旗镇白沙村算清三本增收账——

“村里的事大家更上心了”

本报记者 王明峰    2025-08-11 08:50:39    人民日报

四川江油市战旗镇白沙村的千亩稻田里,绿浪翻涌。田坎上,村党委书记刘定木刚蹲下身,身后就传来一连串招呼。“咱水稻基地啥时再扩片?”土地合作社的刘世友追着问。“瞧!我的农机手证下来了。”村民丁喜元脸上笑容灿烂。

这片热闹的田野,几年前还是另一番模样:11个村民小组散落在丘坡上,5300多亩土地东一块西一片。“守着薄田饿不着,想致富却没门路”是白沙村人过去的写照。“要让沉睡的资源醒过来、转起来、赚起来!”村党委一直在琢磨。

如今再看,全村超60%农户揣着土地入股证,集体经济收入从2020年的10万元增长到现在的117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突破3.2万元。

把零散地块连成片,不容易。“鞋底子磨薄了,嘴皮子磨破了”,就为算清三本增收账:入股后每亩每年保底500元的“稳账”,连片种植增产的“增账”,集体经济壮大后的“长远账”。村里把各家各户的拖拉机、收割机集中起来,成立农机合作社,不光服务本村,还去邻村“接单”。让人舒心的还有劳务合作社,村民在家门口锄地、插秧等,一天能挣50—300元,合作社去年发下去的务工费超300万元。“2亩地入股一年分1000多元,参与务工能再挣1万多元。”丁喜元算起账来乐滋滋。

“稳住饭碗,才能鼓起腰包。”在上级党委的指导下,白沙村赶着传统农业“稳家”、经济作物“发家”、品牌集约“旺家”的“三驾马车”往前奔。

3000亩优质粮油基地是“压舱石”,去年产值已突破900万元。“现在集体种植,科学施肥、统一管理,一亩多收200斤,咱还能拿分红!”种了40年地的村民李德尧说。

1600亩旱地变成“聚宝盆”。村里面的发展环境好了,吸引一批有见识的返乡人才。村民王代木说:“村里修了水泥路,水电通到田边,我包了60亩地种天冬等中药材,一年的收益比在外打工还多3万元。”

“珍珠米”变为“金珠米”。依靠财政支持,村里盖起自动化加工车间,“白沙裕农”品牌一打响,每斤1元多的普通稻谷,加工后涨到4—10元,富锌大米也卖出了好价格。

150亩劳动教育基地里,城里学生跟着老农学插秧,沉浸式体验农耕文化,基地一年接待3万多人次,集体经济又增加了40万元。

“钱袋子鼓了,笑脸多了,村里的事大家更上心了。”这是刘定木最直观的感受。“凝聚力从哪里来?江油市全面压实党建责任,抓好党建日常述职等工作,推动我们把党组织的力量凝聚在产业链上,把发展成果揣进群众腰包里。”战旗镇党委书记贺靳说。

 

《人民日报》(2025年08月11日 第 10 版)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无论千难万险,一定把“信”送出去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