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教育 > 正文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党建领航铸魂 文化育人培根

邓志平 李逊    2025-08-19 16:48:04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深厚的文学底蕴与新闻传播专业特色,充分发挥党建政治引领和思想铸魂作用,创新构建“党建+文化育人”融合机制,探索出一条以红色基因涵养文化自信、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的特色发展之路。

政治引领强根基,把稳文化育人“方向舵”

学院党委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筑牢思想根基,确保文化育人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强化理论武装铸魂。学院党委通过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三会一课”等机制,组建由党委委员、学科骨干党员教师组成的备课组,分层分类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

筑牢组织堡垒聚力。学院党委对标“五基三化”要求,持续加强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教工党支部实现“双带头人”全覆盖,学生党支部由辅导员担任书记。积极实施“红色驱动”战略,推进“清廉支部”建设。全国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党支部创新一目标、一亮点、双平台、三特色成果的“1123”党建工作机制,打造“党建引领、党员带领、文化挈领”模式,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教师团队”与“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两大平台,聚焦“党的二十大精神”研究阐释、课堂融入及与专业科研结合三大特色成果产出,支部入选广西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成为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坚强战斗堡垒。

严明纪律作风固本。学院党委建立“党委-党支部-党员”三级廉政责任体系,持续打造“文苑廉新”廉洁文化品牌。常态化开展廉洁教育基地参观、家风专题党课、“古诗词里话清廉”故事推送、廉洁诗词鉴赏创作座谈会等“清廉+”系列活动。开设“文苑清风”专栏,每周推送一个廉洁教育经典故事,至今已推送124期。

深耕文脉创品牌,打造文化育人“强引擎”

学院党委充分发挥中国语言文学一流学科优势,深挖“桂林抗战文化城”历史底蕴与地域文化资源,精心培育特色文化育人品牌,将党建优势转化为文化育人效能。

擦亮“新西南剧展”红色文化品牌。为传承1944年“西南剧展”的抗战精神与家国情怀,学院党委统筹升级“新西南剧展”品牌。学院望道话剧社在党员教师指导下,重排《秋声赋》《桃花扇》《花桥荣记》等经典剧目,创新融入思政元素。活动从校园走向全国,巡演60余场,参与桂林艺术节,荣获多项国家级奖项。

做强“中文之光”学术育人矩阵。持续深耕学院创办20余年的“中文之光”品牌,打造覆盖本硕博全学段的学术育人体系。组建党员教师学术导师团队,指导学生“读、背、说、写、练、编、演、赏、评、研”,聚焦“专业知识+师范技能”、创新“思专融合”特色活动、拓宽实践路径与融通领域、深耕传承内核与传播外延,有效贯通第一、第二课堂,产生广泛社会影响力。策划“文院九讲”系列讲座,聚焦校史校训、红色文化、师德师风,邀请名家、教授、校友、党员主讲,累计参与近3000人次,营造浓厚尚学氛围。

构建“文化浸润”多维平台。学院党委指导的“望亦思道”高水平辅导员工作室入选省级培育项目,积极在学生社区思政家园打造“学术型学生社团交互平台”。联合各党支部举办原创红色诗歌诵读、主题展览等活动。依托桂学博物馆、校史馆、中国共产党简史馆、廉洁教育基地等,开展沉浸式党员教育,开展“红色校史剧本创作”“红色地标打卡”等活动,组建习近平文化思想宣讲团、退伍大学生志愿服务队、桂学博物馆讲解队、朋辈经验分享团到各团支部开展宣讲工作,将地方红色资源转化为生动育人素材。

服务实践显担当,拓展文化育人“辐射场”

学院党委推动党建工作与社会服务、国家战略紧密结合,引导师生在服务社会中践行文化使命、深化育人成效。

赋能乡村振兴与语言治理。学院党委依托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成功举办多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实施“教育提质+语言治理”双轨战略,实施“语暖边疆”“广西乡村语言文字高质量发展先行试点工程”“广西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工程”等项目。成立“公共文化服务协同创新团队”,打造“高校公共文化志愿者进‘馆’入社区”等公共文化服务品牌,致力于边疆民族地区的教育和社会发展。推行“规范整治+文化激活”协同计划,联合桂林、贺州、防城港、北海、钦州等地市教育局开展教师语言能力提升工程,推荐党员干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在阳朔鸡窝渡村等地开展实践,形成教育赋能与文化振兴协同推进的范式。

深化民族文化交融研究与实践。承办学校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首届论坛,在师生中广泛开展主题班会、座谈会、少数民族文学读书会、“民族大团结”剪贴画、少数民族学生学业规划和就业技能提升专题座谈会等活动,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院教师积极发挥专业优势,主动对接民族地区临高县发展需求,通过资政建言、专题报告等形式,为地方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学院教师围绕海南自贸港建设及临高县乡村振兴战略,撰写多篇资政文章,相关成果获海南省有关单位采纳;学院教师应邀作“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赋能乡村振兴策略”主题报告,为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与乡村振兴协同推进提供理论指引与实践参考,切实以专业力量服务地方发展需求。

纵深国际中文教育及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学院依托汉语国际教育“双核四驱”模式,与韩国顺天乡大学、泰国宋卡王子大学、印尼玛琅国立大学等3国10余所高校深化合作,通过“3+1”双向交换生项目开展本土化中文教学与文化实践。专业核心课《对外汉语教学法》作为广西首批在线开放课程,融经典诗词及节俗等模块于海外中文教育,集中优势师资,以团队力量精心打造优质课程,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提质增效。同时,发挥校友优势深度整合国际资源,促成“中文+旅游”合作项目,建立实习基地输送实习生百余名,形成“人才输出-文化联结-实践反哺”的国际生态链。

站在新的起点,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将持续完善“党建+文化育人”长效机制,探索数字化赋能文化育人的新路径,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讲好中国故事、广西故事,为培养具有深厚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过硬专业本领的时代新人,为建设教育强国、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作者邓志平系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作者李逊系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

(责编:李茜)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人机协同催生教育新生态,携手迈向智慧教育新阶段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