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再旋转!”
傍晚,在福建永安市燕东街道的爱心助残驿站里,木地板被轮椅划出吱呀吱呀的节奏。陈大姐双手猛推轮圈,轮椅像陀螺一样旋到舞台中央,音乐停在最强拍,她仰头大笑——谁能想到,半年前的她还把窗帘拉得死死的,连阳光都不肯见。
第一张笑脸:陈大姐
车祸夺走了她的右腿,也差点夺走她的笑声。去年冬天,永安市残联爱心助残小分队敲开了她的家门。当地“助残微家”联络员王丽玲递上一张陈大姐的“需求清单”,上面只写了一句话:“我想重新‘站’起来。”
“轮友”舞蹈队
二十天后,一支由11位“轮友”组成的舞蹈队成立了;三十天后,陈大姐第一次完成了360度旋转;一百八十天后,她成了舞蹈队的队长及舞台上的领舞。那天,她推着轮椅绕场一周,对所有观众说:“看,这不是轮椅,这是我的舞鞋。”
在永安市乡村三级“爱心助残驿站”联络员的小本子上,还密密麻麻记录着许多残疾人的个性化需求及一张张“笑脸”。帮助肢体残疾人张大爷代办代购助行器;扶持残疾人林大哥开办养鸡场,助其实现从原300只鸡到年出栏1.2万只鸡的“微创业”目标;7家“爱心助残驿站”先后举办33场助残活动,“送健康送快乐”主题服务50多次,让628名残疾人从愁眉苦脸到笑口常开……
第二张笑脸:8岁的小宇
小宇的世界原本静得像一张白纸。先天性听力障碍让他把“妈妈”两个字咬得“支离破碎”。
今年春天,永安市残联“微康复”团队给小宇带来了量身定制的助听器,康复师每周定期上门教他“说话”。
康复师上门教“说话”
盛夏的一场朗诵比赛上,小宇站在聚光灯下,奶声奶气却字字清晰:“我的耳朵,会开花。”台下的妈妈攥着纸巾哭成了泪人:“第一次听他叫‘妈妈’,我锅铲都掉了!”如今,小宇每天最期待的事,就是把有声绘本塞进书包,和同学们比谁“读”得更快。
类似小宇的灿烂“笑脸”,在永安不在少数。32名听障人士重获“新声”,158名肢体残疾人行动变得灵便自如。
第三张笑脸:刘大姐
曹远镇的竹编坊里,篾条在刘大姐指间翻飞,像跳舞的精灵。
“编一个篮子25块,一天能编八个,还能赶去接娃放学。”她嘿嘿一笑,皱纹里夹着光。
两年前,她还是“围着灶台转”的家庭妇女,直到永安残联把“微创业”项目送进村口:免费培训、订单包销、无障碍改造一条龙。
现在,她不仅自己月入两千多,还带了12个残疾姐妹一起编,“我们编的哪是篮子,是奔向幸福的船!”
截至目前,永安残联“微创业”项目已累计为515名残疾人提供139万元补助,让残疾人的日子更有了盼头。
三张笑脸,拼出了永安市残联“345”工作法的“幸福长卷”:“三力聚能”——把需求力当坐标、把活力当引擎、把向心力当纽带,助残服务既“接天线”又“接地气”;“四微扎根”——微志愿、微康复、微创业、微项目,把服务站建在残疾人的“屋檐下”;“五新领航”——思想换新貌、事业换新颜、队伍换新气、权益换新天、改革换新招,助力助残服务一级级登上幸福的高梯。
“幸福长卷”同时也勾勒汇聚出一张“大笑脸”,永安残联联合图书馆推出的“有声读物角”,让120名视障者有了“会说话的朋友”;乐天启能培训学校全省首创的“普特融合”教育模式,帮助50多个特殊儿童顺利迈进普通校园; 心语星特殊教育培训中心的12名“影子老师”分赴多所小学,用专业和爱心托举起特殊儿童的阳光成长;363.2万元的“医教融合”康复补助,托起了特殊家庭的希望:创新推出的“残疾人服务平台”,半年受理2300多件业务,让助残服务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夜幕降临,陈大姐的舞蹈队再次集结,音乐响起,轮椅转得飞起;小宇把助听器贴在妈妈耳边,悄悄说了一句“我爱你”;刘大姐在微信群里@所有人:“明早八点,新订单来啦!”
在福建永安,幸福就这样被轮椅转出火花,被竹编编成纹路,被孩子的朗读声点亮——暖心故事,还在继续。(永安市融媒体中心 黄中泉 张金珠)
(责编:李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