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穿越时空的印痕

郑丛洲    2025-05-20 10:18:17    北京晚报

作家李培禹在《北京日报》副刊编辑岗位上躬耕多年,让诸多含有真知灼见的作品见报,网罗到更多的好作者,是他的见识使然。多年的记者生涯,则使他深谙写文章的技巧,新闻写作要有理性的思辨和简要的脉络涵盖,他曾五度获得中国新闻奖。而这样一位资深的新闻工作者,亦已有多篇文学作品及评论在圈内广受赞誉。李培禹既是写作者也是评判者,他的散文写作在娓娓道来中一咏三叹,常见的文字在他的操持下渐具昂扬之势,抵达人物内心、触摸命运深处的印痕。

今天,他的又一本散文集《留恋的张望——副刊主编与文化名家》出版,纯正的文学品味立现。如不是深挖生活之井,见多了真诚,把真情当作立身立言之本,自然是无法在一本散文集中呈现出如此独特丰沛、熠熠闪光的文化名家的。

好的散文最终要有爱,要有情怀。李培禹的散文在对生活本质的审视中,不经意间就有了坚韧的品质。真正的艺术家永远是为普通百姓歌与呼,文化名家更是源自民众中的代表性人物,他们的学识和修养、神采与操守是照亮世界的灯火,如不是及时写作成文,时间远去终将会被淡化淹没。与其说李培禹是被这些卓有成就的艺术家感动,毋宁说是责任感促使他用最平易的视角,机敏地捕捉到作为老友、好友、挚友、故友的文化名家们鲜为人知的内心肌理,铸成一座座文字立起的丰碑。正如新书封面上的推荐语:“你可能很熟悉的文化名家,你不一定知道的独家故事。”

林清玄说:“心美一切皆美,情深万象皆深。”这不仅是散文写作之道,更是为人处世之道。在作家精心架构下,一位位艺术家的神韵在日常中脱颖而出。

他写“西部歌王”王洛宾被所谓“版权”困扰时:

老人淡然一笑,给我讲起这样一件事: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办的王洛宾作品音乐会上,他被鲜花和掌声包围着。突然,一位抱着孩子的女士跑到台上来,孩子吻了他之后,这位女士也亲吻了他,在他的脸上留下唇印。老先生风趣地摸了摸腮边,仿佛那唇印犹在,然后朗声说道:“这,就是我的版权!”

这些具有画面感的文字有着非同一般的冲击力,老艺术家的风骨及对艺术的真诚掷地有声。

“西部歌王”王洛宾和诗坛泰斗臧克家,两位世纪老人的一见即平生。作者写道:

离开时,臧老执意要送一送。于是,两位耄耋老人相互搀扶着,慢慢地穿过弥漫着丁香花香气的庭院,来到大门口。洛宾老人再次与他景仰的老诗人紧紧握手,臧老则一直目送着“西部歌王”远去……

他写李雪健“雪落无声一品红”,处处亲身经历的描述,让生活和艺术中的李雪健融合到一起,银幕上的人物、作者笔下的主人公和作者之间又有了高度契合。实际上,这一章是一本李雪健艺术人生的微缩传记,几万字竟没读够,有很多表演艺术经验和塑造人物上的细微考量,让谦逊、顽强、德艺双馨的人民艺术家李雪健,宛在身旁。

他笔下的漫画家李滨声,点滴之间的故事让艺术归真,开启每个人的乐观人生。电影表演艺术家于蓝、田方伉俪,是时代的筋骨留痕。浩然、刘绍棠、张中行、赵丽蓉、乔羽、韩少华、徐锡宜、杨筱怀,他们的故事带着泥土的芬芳。他们一步步走来,一步步远去,李培禹浓墨重彩地把他们感人的瞬间定格在书里。

写梁衡、金波、凸凹,是李培禹和作家之间的心有灵犀,每一位作家的成长在不同和相同之间,成就各自的文学梦想,他对这几位挚友作家的描写,有着探微式剖析的价值。

不能不提到被誉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著名作家李迪。培禹对迪兄的感情有多深?读着他“彻夜难眠,泪水中匆就”的文字,我也不禁潸然泪下:

近些年,有几个槐花盛开的季节,我是和李迪在山西永和黄河湾度过的。

这天,红衣老头走进一户因病致贫的农家。掀开窑洞的门帘儿,见土炕上还有一个残障儿子,十七八岁了,躺在炕上瞪着大眼却什么也不会干,迪老的眼泪一下就涌出来了。他留下身上带的现金,又给夫人打电话:“小魏啊,把家里用不上的衣物,再去买几床新的被子、褥子,打个包快递过来,地址你记住了:山西永和县阁底乡……”

6月29日9点38分,“一团火”燃尽了,迪老永远地睡着了……

又是一年相思雨,又是五月槐花开。

2021年5月23日,李迪塑像安放暨李迪事迹陈列馆落成揭牌仪式,在山西永和县举行。这天,恰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9周年的日子。黄河涌波浪,遍野槐花香。

这本与文化名家过往的散文,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书中每一个人物都是一条溪流,他们激浊扬清,清澈悠长,他们汇聚成河,浩荡不息,让我们掩卷深思。

散文集的代后记《想念一个人》,他写自己的恩师赵庆培:

赵老师是影响我一生的人。很长一个时期,我遇到过较大的坎坷,工作、生活都跌到谷底,赵老师看出我万念俱灰,怕我有轻生的念头,严厉地对我说:“李培禹你记住,这辈子不枪毙不死!”

这辈子不枪毙不死!多么让人振奋的话语,这里有文字不能描述的深刻内涵。

李培禹是紧跟时代脚步的冷静歌者,他热血沸腾、充满温度又温和而内敛,他在竭力找寻每一位艺术家挺直的脊梁和光环之后的金玉质地,那一定是能够永远留存的文脉。

李培禹的“留恋”与“张望”,堪称当今人物散文写作的大手笔。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观察中国的独特视角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