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人物散文的名家名篇

——读李培禹散文集《留恋的张望》

施亮    2025-07-01 16:32:26    《人民周刊》

 

我抚摸新寄来的《留恋的张望:副刊主编与文化名家》一书,望着装帧精美的封皮,内心感慨丛生。这是作家李培禹兄新出版的一部人物散文集。在书后的《想念一个人》(代后记)中,培禹兄提到,我们共同的良师益友赵庆培老师曾经鼓励他:“今后要多写人物散文,这方面你具有自己的优势,这独特的优势恰是你先当记者再成为作家所独有的。”赵老师的话,确实有某种洞见。培禹大学毕业后即进报社当记者,经常采访各行业的人物,奔走于祖国大地及京城社会的各个角落,写出了很多的新闻精品,曾五度获得“中国新闻奖”。而他还长期受聘《中华儿女》杂志社专栏作家,不时在全国各大报刊发表诸多有分量的作品,出版了多部纪实文学著作。从记者到作家,从高原到高峰,他凭借其优秀作品的广泛影响,扎扎实实地迈进了知名散文家行列。

《留恋的张望》的书名,使我想起英国诗人威廉·华兹华斯的诗学观念,他认为,诗歌起源于“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也就是说,纷纭变化的世事迁流中,诗人与作家在人生逝波里积累记忆,他们就在其中,敏锐地寻求人生真谛。《留恋的张望》也是此书的开篇之作,文中描写“西部歌王”王洛宾与作者交往互动的故事,岁月如歌,波澜迭起,王洛宾的歌唱家神姿栩栩如生,作者笔调也如心灵乐曲潺潺流淌,我认为此文有一股诗情之美,蕴藉含蓄之美。尤其是作者独家记载的王洛宾与臧克家两位世纪老人的会见,更是挚情感人。《赵堂子胡同15号的思念》一文,作者写少年时代就结识了大诗人臧克家,臧老向他赠书、辅导文学写作,还向刊物推荐其处女作,且反复几回郑重寄语:“我对你抱有不小的希望。”悠悠往事,谆谆嘱托,令人难以忘怀。《我和金波老师的“书缘”》一文,写到他9岁时拥有的第一本书,即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诗人金波所著诗集《回声》。那是姐姐节省开支赠他的生日礼物,这本薄薄的小书以后又传给他的外甥,传给了他的侄子,诗歌之“回声”在一代代人中悠然回响。

培禹现如今也成为一个诗人,他的诗集《失去》,精选从青涩到成熟时期创作的多首优秀诗作,颇值得一读。所谓诗歌,诗与歌密切相连,常常诗即是歌。培禹喜欢写诗,也热爱合唱,他是闻名的中国音协合唱联盟经典合唱团的副团长,也是他所在的北京日报社合唱团的负责人。很有意思,我注意到,此书是以写歌唱家开篇,又以写著名作曲家、指挥家徐锡宜先生为终篇,歌声袅袅,诗意盈盈。作者以诗情写人物,文章又洋溢着诗的情绪、诗的韵律。他写著名歌词作家乔羽,披露了一个细节:乔老爷创作的《我的祖国》这首歌,电影《上甘岭》的导演沙蒙曾提出将“一条大河波浪宽”改为“万里长江波浪宽”,乔羽力阻,连说“万万改不得”!为何?读者去读这篇人物散文,自有收益。

这部人物散文集描写了近20位文化名家,用白描的手法刻画了各位人物的神姿形象,其笔墨质朴无华,少雕琢,无浮夸,仅寥寥数笔,就使得各个人物活灵活现、风神毕肖。他写了三位著名演员于蓝、李雪健、赵丽蓉,他们皆以演艺事业为自己的生命依托,将自己的心魂神魄无保留融入银幕形象,正是为人生、为民众的信念滋养了他们的艺术生命,所以,他们的艺术生命奉献,绝不是以取悦“粉丝”为目的,他们的心灵也不会被功利世俗所蒙蔽。当我们面对时下浮躁逐利的社会文化,不禁会发出反思,这些优秀演员的演艺精神与艺术生命将如何传承呢?让人唏嘘不已。此书写著名作家的散文比重较大,既有老一辈的作家、学者、诗人,也有后辈的中青年作家群。培禹兄与作家浩然的交往很多,感情深厚,《岁月尘封不了他的名字》一文,又一次用细节琐事展现出浩然的闪光品格,读之仍然很使人感动。我愈来愈深地感觉到,浩然先生的那种植根于人民大众、不染流俗、坚守正直的精神,在当今文坛是多么可贵!他的这种精神也必定会影响新一代作家。

在怀念乡土作家刘绍棠一文中,作者引用了刘绍棠那句深情的话:“如果我的名字与大运河相连,也就不虚此生了。”这是肺腑之言,作家就应该与人民大众呼吸相通,与祖国的河山大地紧密相连,才能够使自己的文学生命更趋于饱满与成熟。刘绍棠曾经在北京二中读书,而培禹与我都是北京二中学生,另一位北京二中出身的著名作家韩少华,也是我俩钦敬的恩师。韩老师高洁不污的士之风范,更决定了其散文作品的艺术魅力。人称北京二中是“作家摇篮”,其“摇篮曲”即是追求做人与作文的统一,它深入浸润着一代又一代学子的灵魂。

德国作家托马斯·曼说过,我们应当明白,一切生命都有着复杂的精神特性,所以慎用站队思维来判断人,将人物脸谱化,然后给人贴上“进步”或“落后”、“左派”与“右派”的标签,而不去剖析每个人复杂又微妙的灵魂。李培禹的人物散文之所以有品位,就是他的笔触能够深入到那些名人大家的灵魂里,艺术形式多样又斑斓多彩。《一篇旧文悼行公》就是一篇极有深度又别具一格的新式散文。张中行老先生逝世后,报社拟刊载一篇有分量的独家文章,培禹正主持副刊,在赵庆培老师建议下,他决定带记者赵耕采访行公的至交好友张厚感先生,此是“缘起”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则是两人整理出来的采访张厚感先生的记录;第三部分是“延伸阅读”,即人民教育出版社请张厚感执笔的悼文。此文原汁原味,素材丰富,间有记者的短语点评,很有深度地反映了这位“世纪老人”的一生。这篇人物散文在《北京日报》整版刊载后,引起广大读者的阅读兴趣,反响热烈,《新华月报》予以全文转载。

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与侄书》言:“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彩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培禹兄的文字已经达到绚烂成熟之境,其艺术风格乃归于淡定,亲切平易,耐人寻味。他擅长用充满情趣的生动细节来表现人物,例如《九轶漫画家的传奇人生》中,记叙已近九轶的老漫画家李滨声的睿智性格,一个又一个风趣幽默的“段子”,读起来让人忍俊不禁。老人的一生就好似一部丰富精彩、诙谐幽默的厚重大书。《为一位散文家写一篇散文》在艺术结构方面颇有独特新意,作者与韩少华老师交谊甚厚,他也是最早得知韩老师辞世消息的,心情悲恸,万端思绪,他立即草拟“著名散文家韩少华去世”的新闻稿,散文里嵌有这则消息,一段消息文字后,又信笔抒发其联翩浮想,他与韩老师的初次见面,他在韩老师家中成为“学生座上客”,他向韩老师一次又一次求教……一幕幕往事在记忆荧屏里闪现,泱泱真情弥漫于文中。此文的篇幅不长,其文笔犹似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笔墨,每以一二细事见之,却是字字挚情。作者写著名作家梁衡老师是“在名记者这个高原上,又努力攀上著名作家的高峰”,“梁衡先生是一本大书,他在新闻、文学、哲学、教育、管理、绘画等多个领域取得的学术成就和建树,不是一篇文章能够完成的”。文中有一个感人细节,梁衡先生纪念张闻天的名篇原发在《北京文学》上,培禹兄读了非常感动,决定在自己主持的《北京日报》副刊整版转载。他编辑好后,给梁衡打电话,梁衡问,有一段我写作时忍不住流泪了,这段保留了吗?培禹立即答:“保留了!”因为他“反复阅读原文,思绪随着作者波动,读到泪水难抑的段落便用笔画出来”,编者与作者心灵相映,转载刊登这篇重磅文章后,果然一石激起千层浪,各大网站纷纷转发,读者好评如潮。

《留恋的张望》是一部值得看的好书。培禹兄在书中呈现出诸多文化名家的肖像画廊,为读者们勾勒出一个又一个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作者笔触真正深入了社会生活的内蕴,淋漓尽致写出了那些名人名家的风采与风骨,这也是对人生、对人性的挖掘与思索。李培禹的人物散文已经独树一帜,有着独特又成熟的艺术风格,生动朴实的叙事,清新温婉的笔致,蕴藉含蓄的情思,犹如一道道诗意风格的潺潺溪流,流淌出洗涤人们心魂的优美文章。

(作者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原团中央《辅导员》杂志编审,曾任《社会观察》杂志名誉主编)

 

(《人民周刊》2025年第11期)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人民周刊》2025年第11期

上一篇:传统食养智慧的现代诠释与实践逻辑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