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沿着通往福建永安市青水畲族乡大腔戏剧院的小径前行,青石板路上传来阵阵戏音。孩子们清澈的嗓音与树叶的轻响相互交织,在晴空下盘旋缠绕。当孩子们用稚嫩而纯净的嗓音唱起“汲水娘亲鬓已霜,血书玉兔证衷肠。十六载苦盼终见娘,相拥泪千行!”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永安大腔戏的古朴神韵在童真中焕发出新生的光彩。
戏台上,呈现的并非简单的“照葫芦画瓢”的复制品,而是“新枝嫁接老根”的鲜活脉动。《白兔谣》不仅是一首歌,更是一座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它以童谣的形式,将永安大腔戏经典剧目《白兔记》的动人故事娓娓道来,传递着人性坚韧、亲情不朽、善恶有报的永恒主题。歌曲采用了浓郁的大腔戏特色音调,旋律高亢绵长,以歌声传唱历史故事,讲好非遗经典。
趁着暑期研学的热潮,青水畲族乡持续推出永安大腔戏研学训练营,精心策划一系列寓教于乐的大腔戏体验课程。专业老师亲自带领学员们学习手、眼、身、法、步,戏台边上,几台摄影机正紧锣密鼓地录制着研学MV。
“通过线上平台展演、直播互动、线下参与等多种形式相结合,永安大腔戏这一看似遥远而神秘的国家级非遗,如今已成为青少年一种可触可感的文化体验。”青水畲族乡经济发展综合服务中心主任钟美芳如是说。
在夏令营中,学员们走进畲族乡的老街古建、田园稻香,从“纸上谈农”到亲近乡土,每一步都踏响了求知的节拍。从趣味横生的知识课堂到韵味十足的唱腔身段,再到精致繁复的戏服头饰、栩栩如生的人物剪纸,孩子们不仅仅看了场热闹的戏,更是通过探索传统技艺与非遗背后的故事,触摸非遗的肌理,感受历史的温度,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热爱。
非遗作为一种“活态文化”,非遗人才的培养是非遗保护传承的重中之重。青水畲族乡聚焦青少年群体,积极探索传播传承非遗的新路径,创新推出了“非遗唤醒计划”项目,得到了大学生团队的积极响应和参与。七月以来,一波波来自全省10多所高校的大学生络绎不绝前来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一场场以“走出校园,走进田园”为主题的“非遗+”研学活动持续升温,一批批满怀激情与探索精神的大学生踏上了非遗“传承之路”,以青春之声为传统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发展献智献策。近年来,大腔戏青年传承人发展数量已经超过200人,青春力量已然成为舞台上最亮眼的风景。
经典不是封存在橱窗里的标本,而是在时光流转中不断生长出的古树新芽。录音棚里,唱腔激越,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正在俩俩对戏。休息间,永安大腔戏代表性传承人邢承榜抽空回复了网友的评论,还让现场拍摄人员“求”了一波关注。看着平台上大腔戏短视频密集的“小红心”,如今70多岁的老邢精神抖擞,笑得合不拢嘴:“这趟把经典曲目录完后,也将与视频一并上线,给大腔戏留个‘活档案’。”
科技碰撞文化,数字赋能戏曲,经典亦可时尚。青水畲族乡通过系统录制老艺人教学影像、建立数字资源库等手段,为非遗创新开辟了一条“传统活态传承、经典跨界传播”的新路径。
“近年来,通过录制老艺人教学影像、建立数字资源库,有力推动了永安大腔戏得以永久保存和广泛传播,正以全新的面貌传承过去、书写未来。”青水畲族乡党委书记钟家富表示,随着永安大腔戏在各视频平台上线,不仅让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永安大腔戏“出圈”,更为青水文旅新地标冲上了一波又一波“流量”。
明媚的清晨,又一批研学的青少年慕名而来,一群热情洋溢的新面孔在畲族乡再次开启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孩子们围坐成半圆形,簇拥在永安大腔戏代表性传承人熊德钦身边学习腔音腔调。火热的阳光穿过梧桐叶子,在悠然转动的水碓上,洒下了片片斑驳陆离的光影。孩子们时不时拿起古戏本观摩,眼神里满是专注,“呈现出不同时代的众生相,让传统艺术滋养千家万户”的愿景正在孩子们一遍又一遍稚拙的“咿呀”声中,照进了现实。(永安市融媒体中心 黄中泉 戴安琪)
(责编:李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