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暑气蒸腾。为积极响应全国大学生暑假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号召,燕山大学“厚德求是”实践团的学子们背起行囊,踏上了奔赴基层的征程。这支由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组成的队伍,先后深入湖北省章庄铺镇联兴村、河北省马于镇社区、吉林省联兴村等多地,将实验室里的代码逻辑、课堂上的专业知识,转化为服务群众的“实用工具”,在乡村与社区的沃土上,书写着新时代青年的担当与热忱。
代码织就趣味课堂,让数学“活”起来
“原来数学题还能这么玩!”在湖北省章庄铺镇联兴村的临时教室里,一名小学生盯着屏幕上跳动的地鼠,兴奋地喊道。这是实践团为破解中小学阶段学生计算速率低、运算解题难、学习主动性不足等问题,量身打造的“打地鼠数学游戏”现场。
这款游戏脱胎于团队成员的专业项目,凝聚着软件工程专业的智慧。通过编程,团队精准设定地鼠弹出频率与题目难度梯度:低年级学生面对的是基础算术题,地鼠弹出节奏舒缓;高年级则挑战混合运算,地鼠闪现速度加快。更巧妙的是,团队用色彩区分题目类型,让动态数字在屏幕上清晰可辨,原本枯燥的数字计算,瞬间变成了一场充满挑战的“闯关游戏”。
在河北省马于镇社区的教学点,孩子们围在屏幕前,小手在键盘上飞快敲击,眼神紧紧追随着弹出的地鼠。“以前做算术题总觉得没意思,现在就像在玩游戏,不知不觉就做完了好多题!”一名五年级学生的话,道出了趣味教学的魔力。
工科思维护航安全,让知识“落地”
“发现有人溺水,第一步要做什么?”实践团成员站在白板前,抛出问题。“喊大人!”“不能自己下水!”孩子们的回答此起彼伏。这是团队开展安全教育的一幕,而他们带来的,是工科生特有的“结构化思维”。
针对防溺水主题,成员们用流程图式板书,将“发现危险-呼救-不盲目下水”的流程清晰呈现,每个步骤旁都标注着“关键动作”;讲解防地震知识时,以“震时躲避-震后疏散”为框架,用“房屋摇晃→躲到桌下”这样的条件判断句式,帮孩子们强化记忆。
为让安全知识更“接地气”,团队还组织了“过马路安全”情景模拟。孩子们轮流扮演行人与司机,在“一停二看三通过”的口令中,亲身体验交通规则。“这种方式比单纯说教好太多,孩子们记得牢!”章庄铺镇一位村干部点赞道。
此外,团队还走进社区,向居民普及防诈骗知识,将消防安全“三清三关”(清理楼道、阳台、厨房,关门窗、电源、燃气)要点制成清单,逐条讲解。
专业技能服务基层,让效率“提升”
在河北省宝塔社区的办公室里,堆积如山的文件曾让工作人员犯愁。面对种类繁杂、排序混乱的文件,学子们拿出专业素养:先按“民生保障”“社区活动”“政策通知”等类别分类,再逐份核对信息,最后按时间顺序录入电子表格。他们还优化了表格设计,增加筛选功能,让社区工作人员只需输入关键词,就能快速找到所需文件。
“以前找一份几年前的资料,得翻半天档案柜,现在鼠标一点就出来了!”社区主任看着整理好的电子表格,难掩欣喜。这份看似简单的工作,背后是学子们对“严谨”二字的践行——每一个数据核对三遍,每一个表格格式反复调试,只为让基层工作更高效。
从乡村课堂到社区办公室,燕山大学“厚德求是”实践团的学子们用行动诠释着“厚德求是”的校训。他们用代码编织童趣,让知识传递更生动;用逻辑拆解安全,让防护更精准;用专业整理文件,让服务更高效。在这场“三下乡”之旅中,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实践的行动者。
如今,实践活动已近尾声,但学子们的思考仍在延续。“走出校园才明白,专业知识的价值,在于能解决真问题、服务真需求。”团队成员王俊阳说。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这支年轻的队伍将继续带着这份初心,让青春在实践中绽放,用技能为社会添彩。(燕山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责编:张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