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西安市委宣传部、市政府新闻办举行“丝路秦声千年回响”秦腔文化主题新闻发布活动。
西安市文化旅游局副局长程锐表示,西安作为省会城市,在传承发展秦腔艺术方面,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今年3月,出台《西安市进一步推动文艺院团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采取设立市级艺术基金、建立帮扶结对机制、实行“商演+惠民”模式等创新举措,发挥好文艺院团传承发展秦腔艺术的主力军作用。每年安排市级专项补助资金1000万元赋能精品创作。推动《陕北往事》《无字碑》《李白长安行》《昭君行》《杨门女将》《逐梦桃花源》等一批精品力作荣获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全国民营剧团优秀展演剧目、省级“五个一工程”奖等大奖,让市民群众充分感受古老秦腔的全新魅力。近3年累计开展惠民演出6000余场次,秦腔剧目占比超70%。平均每年演600多场,遍布全国20多个省份、200多个城市。
秦腔的传承发展,关键还得靠人才。据介绍,西安市大力弘扬“名师传艺、口传心授”优良传统,支持惠敏莉、侯红琴、张涛、杨升娟等中国戏曲梅花奖获得者及国家级、省级传承人及资深表演艺术家设立“名师工作室”,通过“一带一”“一带多”等形式,实现秦腔艺术代代相承。秦腔院团与驻市院校设立“秦腔传承班”,采取定向委培等方式,为秦腔事业输送“科班”新苗。此外,西安市在中小学和高校设立“秦腔社团”和“秦腔选修课”,使秦腔从“进校园”到“驻校园”,涵养秦腔艺术传承发展“土壤”;“文化教育+专业提升+演出实践”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新来的演员,进行系统的业务提升培训。
西安易俗社副总经理陈超武介绍,易俗社复排了《三滴血》《双锦衣》《杨门女将》《白蛇传》这些戏,创作了《柳河湾的新娘》《党的女儿》《织梦人》《长车行》等现实主义题材的精品秦腔。此外,易俗社用创新的方式呈现《李白长安行》《昭君行》《还我河山》等历史题材剧目,不断拓展秦腔艺术的当代表达。
据悉,今年下半年,三意社将携《无字碑》继续走向全国,亮相第十九届中国戏剧节、第二十四届上海国际艺术节等重要舞台,让诞生在西安的“守正创新”之作,被更广大戏迷了解、认可、爱上。(西安市委宣传部供稿)
(责编:张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