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桂丹飘香。今年9月17日至18日,第22届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将在广西南宁举办。 本届峰会有何亮点?如何凸显“让AI唱主角,企业为主体”的特色?为此,记者采访了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秘书处秘书长杨雁雁。

记者: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迄今已举办了21届,成为亚太区域合作的重要平台。在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即将落地的背景下,第22届峰会将如何升级这一机制?在推动规则对接、制度性开放方面有哪些具体措施?
杨雁雁:21年来,峰会始终坚持11国共办传统,形成了以开幕式、中国—东盟商界领袖论坛、东盟国家领导人与中国企业CEO圆桌对话会、商事法律论坛为骨架的“1+3”高层对话矩阵。面对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即将落地的历史契机,第22届峰会将从三个维度对机制再升级。
议题升级,实现“高层对话+规则磋商”双轮驱动。第22届峰会开幕式将保持中外领导人高规格出席,进一步加强沟通、深化合作、凝聚共识,为本地区全方位合作发展指引新路径。中国—东盟商界领袖论坛以“智联东盟 数创未来 共享发展”为主题,围绕贸易投资便利化助力产供链深度融合展开专题研讨,探讨在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贸易规则下,如何进一步提升区域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形成高效、融合、稳定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在峰会框架下,越南国家领导人与中国企业CEO进行圆桌对话,聚焦人工智能、基础设施等越南关切领域,推动项目清单化落地。
规则升级,实现“先行先试+系统集成”同步发力。峰会首次发布《中国—东盟工商界关于人工智能产业合作南宁倡议》,倡导“以人为本”理念,提出深化基础设施共建、强化关键技术协同攻关、深挖智能产业应用场景、支持技术标准互认互通、促进和规范数据跨境流动、加强人才培养交流合作等制度型开放内容,服务自贸区3.0版数字贸易合作。商事法律论坛将宣布运行最高人民法院、中国贸促会“总对总”在线诉调对接机制广西试点,上线“和为桂”一站式调解平台,用数字化手段解决RCEP 区域商事纠纷,为自贸区3.0版争端解决机制提供“广西样板”。
平台升级,实现“实体峰会+数字孪生”一体运行。积极运用AI赋能峰会各场活动举办:使用中国—东盟人工智能会展大模型,会前,企业可通过AI撮合系统进行贸易投资预配对;会中,AI同传、数字人主持、区块链签约实现无纸化办会;会后,所有成果自动沉淀为可查询、可追溯的“自贸区3.0版政策工具箱”。峰会专业知识库和智能撮合平台全年提供政策查询、商机匹配和风险预警服务,真正把峰会变成365天永不落幕的规则对接平台。
记者:本届峰会如何凸显“让AI唱主角,企业为主体”的特色?
杨雁雁:本届峰会把“让AI唱主角,企业为主体”写进主题、落到细节,旨在抢抓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的重要时代机遇,并将其转化为服务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广西实践”。围绕这一目标,我们从“三个维度”力求让前沿技术真正变成企业看得见、摸得着、用得好的合作成果。
第一维度是让AI贯穿会前、会中、会后全周期,真正做到“主角在场”。我们上线峰会智能服务平台,实现招商推介、政策发布、项目撮合在线化,首创峰会AI沉浸式互动体验区,实现中国与东盟人工智能头部企业和东盟国家机构同台亮相,会议现场可体验多语种实时同传、数字人等最新成果。同时通过AI,自动为中外企业匹配需求、推送商机,通过大模型组织商机撮合。
第二维度是让企业站上C位、成为主体,真正体现“市场主角”。东盟国家线上报名火热,各项经贸活动一位难求,老挝Alo集团等69家东盟企业和机构已确认参会,东盟10国国家工商会负责人再次在南宁聚首。另一方面,“内引”联动全国。北京、浙江两个特邀合作伙伴将率人工智能、跨境电商、绿色低碳等领域百余家企业集体赴桂,与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青年企业家协会、人工智能委员会、服务贸易委员会三大新设专委会深度对接,形成“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协会助力”的良性闭环。
第三维度是让AI与产业、金融深度融合,真正把“秀场”变“市场”。峰会期间,将发布“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场景应用案例集”“‘人工智能+法律服务’应用场景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优秀典型案例”,为东盟企业寻找中国技术、应用提供指导,将发布一批金融产品,助力形成“技术+场景+资本”闭环,服务项目落地。
记者:请问第22届峰会如何服务制度型开放?
杨雁雁:制度型开放的核心就是要把“政策红利”升级为“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的系统集成。围绕这一目标,第22届峰会坚持数智赋能,规则先行,以“看得见”的场景和“落得地”的机制,为制度型开放提供有力支撑。
峰会框架下的中国—东盟商事法律论坛主题为“AI赋能区域法律数智化合作”,推动最高人民法院与中国贸促会“总对总”在线诉调对接试点(广西),启动广西知识产权数字化协同保护机制,上线“和为桂”商事纠纷多元化解云平台,并发布《人工智能+法律服务》典型案例和《金融领域纠纷化解实务指南》。这一系列制度成果,直接回应了跨境数据流动、数字贸易、智能合约等新业态的规则需求,为企业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提供稳定、透明、可预期的法治保障。
本届峰会上,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框架下将成立青年企业家、人工智能、服务贸易三大专业委员会,以制度型开放为引领,推动形成“政策沟通+技术合作+成果展示+项目落地+人才培训”的区域人工智能协同发展闭环生态,为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全面合作插上数智化翅膀。
记者:第22届峰会首设人工智能展示区,向参会嘉宾和社会各界展示人工智能先进技术。请问展示区有哪些特色?
杨雁雁:本届峰会首次打造沉浸式人工智能展示区,旨在以科技语言讲好中国—东盟人工智能生动合作故事,以场景化体验诠释数字丝路新机遇。
展示区汇聚阿里云、科大讯飞、依文集团等头部企业与科研机构,集中展示中国人工智能在制造业、农业、医疗、法律服务等实体经济场景的标杆成果。其中,云知声“智慧医疗”系统、甲骨文超级码“区块链溯源”技术等,均为首次面向东盟市场发布,彰显中国AI赋能区域发展的硬核实力。
坚持“场景深度”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并重:针对东盟农业出口需求,甲骨文超级码推出“满天星区块链”全链条溯源系统;面向越南、印尼跨境电商,擎天软件展示“AI+原产地合规”智能判定方案;聚焦泰国制造业集群,博彦科技带来“数字孪生工厂”整体解决路径,实现“技术展示”与“合作落地”无缝衔接。
展示区突破传统展板模式,打造“可见、可感、可触”的沉浸式体验:咖啡拉花机器人提供个性化服务,AR眼镜带嘉宾“穿越”虚拟工厂,AIGC即时生成多风格影像,让嘉宾在“玩”中感受AI魅力,在“用”中预见合作前景。
展示区不仅是技术秀场,更是合作枢纽,诚邀八方来客参会体验,寻找合作新商机。
记者:请问第22届峰会如何服务国内企业开拓东盟市场,如何服务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杨雁雁:峰会举办21年来立足东盟,并不断向服务RCEP和“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延伸拓展,成为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务实平台,形成了中国企业“出海”发展,抢抓订单的重要通道。第22届峰会与时代同频、与科技共进,通过搭一条“南宁渠道”升级版,建一座“数智撮合”新平台,织一张“一带一路”共赢网,务实服务中国企业开展国际合作。
第一,渠道升级,把“南宁渠道”变成全国共享的“东盟快捷通道”。今年,我们在既有峰会系列活动的基础上,首次把北京市贸促会、浙江省贸促会同时列为特邀合作伙伴,形成跨省联动新模式,把各省区市的产业优势与广西面向东盟的区位优势叠加放大,让全国企业一脚踏进广西、一步迈入东盟。
第二,数智撮合,把“面对面”升级为“屏对屏”“键对键”。峰会今年将通过AI技术,形成企业画像,开展精准匹配,真正做到企业“带着需求来,拿着订单走”,打造数智化服务企业贸易投资对接的“峰会样板”。
第三,共赢共享,不断扩大“一带一路”朋友圈。峰会同步举办中国(广西)—‘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经贸合作座谈会,邀请巴西、南非、埃及、哈萨克斯坦等金砖国家和“一带一路”重点国家使领馆、商协会和企业代表,与全国企业对接,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稳链、强链、延链。东盟市场、RCEP规则、“一带一路”资源在广西交汇,形成“1+N”的放大效应,让中国企业不仅共享东盟机遇,更共享全球机遇。
(责编:张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