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绿色 > 正文

江西婺源县呵护蓝冠噪鹛,擦亮“生态名片”

石门村村民因护鸟而增收

本报记者 周 欢    2025-08-11 08:41:20    人民日报

蓝冠噪鹛在枝头嬉戏。
张卫国摄
 

月亮湾航拍。
胡红平摄
 

石门村。
史港泽摄
 

核心阅读

近年来,江西婺源不断加强蓝冠噪鹛保护,其野生种群数量从2000年的50多只增长到现在的600多只。凭借蓝冠噪鹛这张独特的“生态名片”,当地观鸟、民宿等产业迅速发展,带动村民增收。

 

“嘀呴、嘀呴……”一阵鸟叫声穿林而过,两只蓝冠噪鹛追逐嬉戏,落在河岸浅滩。

25年前,同样的“嘀呴”声,令当时在野外科学考察的林业工作人员十分惊喜。经确证,消失81年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蓝冠噪鹛再次现身江西婺源!

记者来到江西婺源饶河源国家湿地公园中心区——秋口镇王村石门自然村,每年4月至7月繁殖期,许多蓝冠噪鹛会飞到村里230多亩的沙洲上,栖息、繁衍。

护鸟先护沙洲,为鸟儿建个舒适的家

喜欢与人类相邻而居、爱洗澡、对环境要求高——这是蓝冠噪鹛的习性。

沙洲紧紧依偎石门村一侧的河岸,岸边草木葱郁,成片的水稻田一直延伸到远处的小山丘脚下。在沙洲北部,沿岸的草丛里藏着一排方形钢筋笼,里面放满了大石块。“这片沙洲就是蓝冠噪鹛的家。”饶河源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公室主任张凤莺说。

护鸟先护沙洲。曾经,沙洲面积被水冲得越来越小。张凤莺说:“我们请来南京大学的专家支招,用钢筋石笼加固堤岸,并在岸边铺鹅卵石。”

村民陈社泉记得,好几年前下了一场雨,沙洲上有树倒了,鸟窝也掉了下来,不见鸟儿的影子。好在几天后,蓝冠噪鹛又飞了回来。“再建一个家,要让蓝冠噪鹛住得更好、吃得更好!”饶河源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的话让陈社泉心安。

地上种植枫杨、樟树、水杉、竹子、美人蕉等乡土植物,水下种芦荻等水生植物,饶河源国家湿地公园以生物多样性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

几年前,一名观鸟员看到几只蓝冠噪鹛在村里啄食柿子,张凤莺听说后灵机一动:“原来它们是杂食鸟类,好说!”来年就种下不少柿子树和草莓。

当下,饶河源国家湿地公园同步推进整体生态修复。今年,婺源县制定蓝冠噪鹛保护与发展总体规划,计划5年内新增蓝冠噪鹛适生面积9000亩。

推行生态补偿,让鸟儿安全自在栖息

村民打心眼里爱鸟不假,但在村里的生产生活和保护鸟儿之间也曾有过权衡和取舍。

2019年4月底的一天,负责护鸟工作不久的张凤莺发现,沙洲上,蓝冠噪鹛和鸡都在地上找虫子吃。

沙洲上一二十个鸡棚,少说也有两三百只鸡,会与蓝冠噪鹛争抢食物。当年5月初,张凤莺就与村委会商量,着手拆掉鸡棚,另划养鸡区域。

“护鸟归护鸟,怎么鸡都不让养了?”部分村民“不买账”,张凤莺听到不少抱怨。沙洲上还有几块茶园、菜地,村民们需要管理养护,也会干扰蓝冠噪鹛栖息。

2024年,婺源县林业局在石门村推行“政府付费买生态”,婺源县自然资源局颁发了自然保护地地役权登记证。村民们得到生态补偿金,停止在沙洲上的耕作、养殖等生产经营活动。

沙洲回归自然,蓝冠噪鹛“家族”不断壮大。张凤莺说:“婺源蓝冠噪鹛野生种群数量从2000年的50多只增长到现在的600多只。”

发展生态旅游,人鸟和谐带动增收致富

爱鸟亭、安鹛百货店、蓝冠噪鹛墙绘……如今的石门村,爱鸟氛围日益浓厚,蓝冠噪鹛元素满满。

正值暑假,几名家长把手机镜头对准树梢,拉近画面,两只蓝冠噪鹛越来越清晰,一旁的孩子们围上来,“头顶蓝羽毛,肚子黄羽毛,真漂亮!”

蓝冠噪鹛多了,来石门村的人也多了——去年,全村接待游客数量达65万人次。

“石门村能‘火’起来,靠的就是蓝冠噪鹛这群‘宝贝疙瘩’!”王村党支部书记俞志金说。

人鸟不相扰,游客全年不得进入沙洲。每年4月至7月的蓝冠噪鹛繁殖期,还要关闭石门村一侧的河岸步道。

“蓝冠噪鹛繁殖期那4个月,村里也有的看!”张凤莺说,“村里还有蓝冠噪鹛科普馆和湿地公园研学基地,游客可以在科普馆‘听声辨鸟’单元参与答题互动,体验感满满。去年,科普馆和研学基地共接待游客33万人次。”

村民许美玲以前在县城开餐厅,去年5月回到村里,把家里的老宅改造成民宿,“开业以来营收额超70万元。”

“2023年初,村里只有几家民宿,现在有36家。”俞志金说,“村委会统一规划了12个摊位,供村民出售本地特产,去年全村人均增收3.6万元。”

石门村对面,月亮湾景区项目正加紧施工。项目负责人王应新介绍:“村委会与县文旅集团合资成立竹筏公司,聘请45名村民做筏工,村民还能参与分红。”

在研学基地的橱窗里,印有蓝冠噪鹛形象的书包、水杯、帽子等文创产品即将开售,张凤莺感慨:“创收是一方面,更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认识蓝冠噪鹛,喜爱它们,保护它们。”

依托珍稀鸟类资源,婺源县打造110公里“翼境婺源”观鸟长廊,开辟10个生态观鸟示范基地,去年接待观鸟游客超100万人次,经济效益超1亿元。

 

《人民日报》(2025年08月11日 第 13 版)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土药材成了金饭碗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