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绿色 > 正文

拉萨成为“国际湿地城市”

拉鲁湿地生物多样性提升

本报记者 琼达卓嘎    2025-08-12 10:13:28    人民日报

清晨的西藏拉萨,阳光铺洒在拉鲁湿地如镜的水面上。巡护员强巴一边仔细擦拭着观景栈道的扶手,一边注视着掠过芦苇丛的斑头雁和在水面嬉戏的棕头鸥。“水清、草绿、鸟儿多,空气也十分清新。”强巴说。

今年7月,在津巴布韦举行的《湿地公约》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COP15)上,拉萨市被正式授牌为“国际湿地城市”,成为西藏首个“国际湿地城市”。

拉鲁湿地总面积超12平方公里,在维持拉萨市生态平衡、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补充氧气、涵养水源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这几年,最令强巴欣喜的是,拉鲁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几年前我们在巡逻时发现3只黑颈鹤,那时候的激动至今难忘。现在,黑颈鹤已成为拉鲁湿地的常客。”强巴说。据统计,拉鲁湿地现有维管植物435种、脊椎动物200种、昆虫80种。

拉鲁湿地的变化,源于持之以恒的法治保障与科学修复。从1999年建立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到2005年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再到2010年《拉萨市拉鲁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的出台,一系列生态保护举措不断完善。

“我们组建了多支跨学科科考队,涵盖生态学、地质学、气象学等领域,深入湿地开展全方位调查,系统收集生态本底参数与人文地理等资料,为后续保护工作奠定数据和理论基础。”拉鲁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拉姆次仁说,西藏先后投入约8.5亿元实施拉鲁湿地一期到四期保护工程,开展湿地蓄水、植被恢复、湿地及周边生态环境治理提升等工程。

历年的遥感卫星图和调查显示:经过多年努力,拉鲁湿地植被覆盖率从保护区建立初期的约60%提升至当前的95%以上。2023年,拉鲁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和西藏大学成立“拉萨城市湿地生态系统西藏自治区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对湿地生态环境变化进行监测,持续为湿地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作为湿地巡护员,强巴已经在这里工作了20多年,与50余名同事一起守护着这片湿地。“我们要定期对外围水系进行清理,每天都会来巡护。”强巴说。

数据显示,拉鲁湿地周边夏季氧气含量达80%左右,冬季亦高于城区同期水平约10%。傍晚时分,市民宗巴和家人习惯到湿地周边散步。“空气好、环境美,是市民休闲的好去处。”宗巴笑着说,如今的拉鲁湿地,不仅是野生动植物的乐园,更成为市民游客亲近自然、乐享生活的生态空间。

行走在湿地新建的巡护步道上,湖光潋滟、草木葱茏、飞鸟翔集,远处雄伟的布达拉宫与浩渺的拉鲁湿地相映生辉,共同见证着这片高原湿地焕发的魅力。

(责编:李茜)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石门村村民因护鸟而增收
下一篇:漫山遍野的绿,就是聚宝盆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