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科学“邂逅”艺术,追求真理与美

郭 哲    2025-07-09 07:52:13    人民日报

北宋天文学家苏颂排除万难,研制“水运仪象台”观测天象;当代科技工作者攻坚克难,建成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索”。如果他们穿越时空相遇,会交流些什么?

近日,在新疆乌鲁木齐,中国科技馆、中国煤矿文工团携手创作的沉浸式戏剧《华夏之光——文明的烛火》上演。该剧以宇宙中的“天关客星”与蟹状星云间的神秘联系为纽带,用科技与艺术“携手”的形式,让古今科学家相遇、交谈。

科技与艺术“邂逅”,能擦出怎样的火花?

科技馆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学校”。让科技走出院所,融科普于戏剧,“科技+艺术”的形式“上新”,目的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进而推动全民科学素养的提高。

艺术能赋予科学“温度”。艺术的表达形式,降低了科学知识的理解门槛。尤其是对青少年等群体来说,通过戏剧叙述、场景转换、跨时空交流,能够在饱满的科学工作者形象与真实动人的故事里,更好地了解深奥的科学知识。

剧中,“苏颂”带着观众身临其境,了解北宋元祐年间研制天文钟“水运仪象台”的故事;“苏颂”还与现代“拉索”里的青年学者,在时空隧道中对话。这种新颖的艺术表达,深深吸引了观众。古与今的科学工作者“走近”了,科学和公众的距离也被拉近了。

丰沃的文化土壤,适宜科学的种子扎根、生长。在声、光、电等多种艺术手段的加持下,观众或瞬间“穿越”至北宋,感受当时司天监官员首次记录“天关客星”的震惊、苏颂终其一生铸就“水运仪象台”的坚持;或“身临”海拔4000多米的四川稻城海子山,真切了解“拉索”观测站工作的艰苦、科学工作者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

“为什么要建设‘拉索’?”“因为我们需要在世界上争取宇宙解释的话语权!”观众在艺术的共鸣里深刻理解了科学家精神。

科学揭示自然规律,艺术表达规律之美。在科学普及的“底座”上,科技馆要成为一个有文化的地方,才能形成对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的持久“引力”。这就需要实现科学和艺术的融合。中国科技馆还会继续挖掘科学背后的文化,继续探索用艺术的语言讲述“硬核”的科学,让更多公众理解科学知识、爱上科学文化。

(作者为中国科技馆馆长,本报记者李亚楠采访整理)

 

《人民日报》(2025年07月09日 第 12 版)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民营企业发展的变与不变
下一篇:票根何以成为消费“新钥匙”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