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以竹代塑”,让生活多一个“竹选项”

何宇澈    2025-07-18 08:46:45    人民日报

当越来越多的竹吸管替代塑料管,越来越多的竹篮走进菜市场,我们改变的不仅是消费习惯,更是在重塑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方式,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风尚

 

早晨买杯豆浆,店员递过来一根淡黄色的竹吸管;午间点份外卖,发现餐盒是由竹纤维制成;睡前刷牙,拿起带竹柄的牙刷……不知不觉间,竹子和丰富多样的竹制品一起,逐渐进入我们的视野,悄然改变着我们的日常生活。

近日,国家林草局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以竹代塑”主要产品名录(2025年版)》,对竹产品分类和命名进行了系统优化,拓展了竹制品在农林业生产领域替代塑料的应用范围,覆盖领域更广泛,分类体系更科学严谨。

为什么说竹子是塑料的好“替身”?竹子生长速度快、韧性好、易种植、可降解,是理想的可再生纤维来源,具有替代塑料的天然优势。竹制品原料取自大自然,使用完成后又回归大自然,“以竹代塑”为治理塑料污染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如今,“以竹代塑”相关实践探索已在各地生根发芽。在浙江安吉县,竹吸管、竹餐具等产品源源不断走下生产线,带动当地群众增收,减少塑料使用量,降低碳排放;四川眉山市利用竹纤维开发环保包装材料替代塑料包装,其高硬度和高耐磨性,使产品在物流运输中不易被损坏……

推广“以竹代塑”,将沉睡的山林资源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贵州赤水市依托丰富竹林资源,大力发展竹建材、竹工艺品和竹浆纸产业,2024年当地竹产业综合产值突破90亿元,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

推广“以竹代塑”,是对绿色生活方式的追求。当越来越多的竹吸管替代塑料管,越来越多的竹篮走进菜市场,我们改变的不仅是消费习惯,更是在重塑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方式,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风尚。

当然,竹子替代塑料之路并非一蹴而就。未来,还需持续创新生产工艺、优化产品体验、加强市场推广等,以此培育大众消费习惯,带动绿色技术创新。

“以竹代塑”,让生活多一个“竹选项”。选择竹制品,让有“呼吸感”的绿色细节融入日常,浸润人心。

 

《人民日报》(2025年07月18日 第 10 版)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从“更多”到“更好”
下一篇:AI儿科医生,成长亦需呵护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