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今天,从甲骨文里“读”什么?

陈圆圆    2025-07-21 08:20:13    人民日报

从镌刻龟甲到编码云端,从学者书斋走进大众日常,冷门绝学活态之变,折射文明传承之进。今天,我们从甲骨文里“读”什么?

从甲骨文里,我们读懂时间的力量。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山、川、日、月,字形熟悉可辨,蕴藏先人的奇思妙想,彰显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破译一个字,奖金十万元”——2016年中国文字博物馆发出的甲骨文破译“召集令”,至今仅3人获一等奖,可见研究的艰难。刘永革们“板凳甘坐十年冷”的热爱与坚守,是研究路上始终有同行者的传承底气。

从甲骨文里,我们读出科技的增量。古文字研究与科技发展密不可分,三维建模、红外线摄影、光谱分析等技术手段,极大改善了研究条件。甲骨文输入法、知识图谱、甲骨文全信息模型,创新成果为古文字研究提供了巨大助力。AI技术蓬勃发展,甲骨文进入“云时代”,让冷门绝学在数字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3000多年前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与人工智能蓬勃发展的数字化时代相遇,正擦出璀璨火花。希望古老文字在时代土壤中长出新芽,在年轻人的生活中传递,觅得更多当代知音。

 

《人民日报》(2025年07月21日 第 11 版)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以实干实效回应群众诉求
下一篇:食在街巷,味在人心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