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场馆不“放假”,运动不断档

曹怡晴    2025-08-25 08:17:51    人民日报

在假期开放校园体育场地设施,打开大门并非一劳永逸,还需平衡资源共享与校园管理

 

暑期以来,一些高校和中小学的体育场地设施对外开放。在家门口的大学游泳馆里畅游、在炽热的篮球场上钻研三分球技术、在标准的赛道上刷新百米冲刺速度……人们挥洒汗水的身影比比皆是。一些学校还开设了运动研学托管服务营,曾经困扰家长们的“孩子放假去哪儿”难题,也有了新解法。

在假期开放校园体育场地设施,将体育资源从“围墙内”延伸至“校园外”,不仅回应了儿童青少年的运动需求,也让优质资源惠及更多人。然而,打开大门并非一劳永逸,资源共享与校园管理如何平衡?不妨从各地实践中寻找解题思路。

以精细管理挖掘有序开放的潜力。在云南昆明,今年暑期共有82所中小学的体育场地面向社会开放。其中,五华区先锋小学安装了人脸识别设备;盘龙区联盟小学设置了物理分区,运动场地与教学区域需经由不同校门和路线进入;中华小学购买了开放场地责任险……各项积极创新之举,在守护校园安全秩序的前提下,满足了周边社区居民健身需求。

用多方参与提升共建共享的能力。社会力量的规范参与,有利于进一步盘活学校资源。在浙江杭州,目前很多中小学和中职学校向社会开放体育场馆。在探索过程中,部分学校引入专业运营企业,将学校场地设施对外开放的安全责任分解为属地方、运营方和保险方,不仅缓解了学校的管理压力,也提高了场馆的利用效率。

对场馆不“放假”的呼唤,本质上是对运动不断档的需求。要进一步解决“健身去哪儿”的问题,单靠学校开放体育场地设施还不够。归根结底,还是要不断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积极拓展场地设施的增量、见缝插针盘活存量,为更多人开辟运动天地,让全民健身的种子在更广袤的土地生根发芽。

 

《人民日报》(2025年08月25日 第 15 版)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重新上路 动人依旧
下一篇:懂“铁牛”轰鸣,闻稻菽芬芳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