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读懂自强不息

贾茹    2025-07-17 18:42:41    《人民周刊》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一个民族之所以伟大,根本就在于在任何困难和风险面前都从来不放弃、不退缩、不止步,百折不挠为自己的前途命运而奋斗。自强不息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能够应对各种挑战而生生不息的内在精神动力,是个体、集体或者国家追求独立自主、战胜艰难险阻、能够持之以恒、不断开拓创新的基本价值和文化基因,“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

一、自强不息的历史根脉和思想遗产

“自强不息”出自《周易·乾卦·大象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指生命本性;“强”指强大;“息”由“自”和“心”组成,在甲骨文中,“自”像鼻子,“心”是胸膛,“息”是气从鼻入肺再呼出,有呼吸之意,后演变成停息;“不息”即永不停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为天道运行不息,四时交替,昼夜更迭,岁岁年年,无休无止。君子应效法天道的刚健品格,发奋拼搏,积极进取,使有限的生命获得永恒的价值。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儒家思想中蕴涵着丰富的自强不息精神,塑造了中华民族积极有为的品格。孔子在论说“仁”的理念时,指出“刚、毅、木、讷,近仁”,这与《周易·乾卦》所体现的天道之“健”、人道之“强”相契合。在治学方面,孔子提倡“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并以“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阐明志趣之所在,强调治学不仅在于发愤进取,还应持之以恒、不可倦怠。春秋战国时期,除儒家外,道家、墨家、法家等也从不同角度诠释君子人格规范与“自强不息”间的内在联系。老子认为“强行者有志”,即“守静”和“无为”的根本目的在于要有所为,以“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强化内心世界的跃升和自我心智的成长。庄子虽以法天贵真、豁达逍遥见称,但亦有“图南”之志。墨家主张“君子力事日强,愿欲日逾,设壮日盛”,敦促人们锐意进取,反对安于嗜欲。法家强调事功进取,“君以其言授其事,事以责其功。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赏;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则诛”,即君王要以各种手段激励臣下,从而实现长治久安。

时至汉朝,“自强不息”与天人感应相结合。汉武帝重视权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阴阳、五行等思想受到重视,“天人感应”学说大行其道,如东汉黄琼在劝谏汉顺帝行籍田礼时讲道:“癸巳以来,仍西北风,甘泽不集,寒凉尚结。迎春东郊,既不躬亲,先农之礼,所宜自勉,以逆和气,以致时风。《易》曰:君子自强不息。斯其道也。”即顺帝应以人事顺应天时,消除气候异常造成的不利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割据政权林立,政局动荡不安,但同时造就了对“自强不息”的诠释从宏大叙事转向微观个体。比如,刘孝标撰《辩命论》:“且于公高门以待封,严母扫墓以望丧,此君子所以自强不息也。”潘岳在赴任长安令途中,作赋明志,以“励疲钝以临朝,勗自强而不息”自勉。

唐朝是儒、道、佛三教合流的重要时期,以“自强不息”阐释勤修佛法屡见不鲜。杜光庭融会儒道,推崇唐玄宗《御注道德经》,并对其进行疏解,在解释“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时,化用“自强不息”在天道层面的精神内涵,指出“天之清也,积气于上,体乎纯阳,运动不息,刚健而文明,故次于道也”。

宋朝对“自强不息”的诠释迎合政治改革的需要,体现出重视人事的倾向。北宋中后期,伴随着冗官、冗兵、冗费的弊病逐渐暴露,士大夫除弊革新的诉求愈加强烈。例如,王安石说“君子之道,始于自强不息”,司马光言“君子进德修业,自强不息也”,苏轼亦曰“君子庄敬日强”,上述三人虽政见不同,但都以自强不息阐述重视人事、革故鼎新之意。

明清时期,“自强不息”与至公无私相关联。来知德承袭朱熹的学说,并作了进一步阐发,“自强者,一念一事莫非天德之刚也。息者,间以人欲也。天理周流,人欲退听,故自强不息。若少有一毫阴柔之私以间之,则息矣。强与息反,如公与私反。自强不息,犹云至公无私”,即“自强”之刚体现了天理不怠、至大至公,如果有自私自利的人欲掺杂其中,便无法做到“不息”。

至近代,清朝统治出现内忧外患的局面,如何消弭危机、自救图存成为时代的主题。以太平天国为代表的农民阶级改变固有价值认同的诸多做法,体现出谋求自强的朴素愿望。洋务派站在政权建设的立场,强调内修政事、外学西技以图富强。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站在民族主义的立场,呼吁进行制度变革。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秉承着“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革命精神,发动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虽然辛亥革命最终未能完成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但它吹响了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号角,深刻展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

溯源可见,“自强不息”符合仁人志士实现自我生命价值的期许,在千百年中得到人们的传承和颂扬,并随着时代的发展,注入躬身实践和经世致用的内涵。自强不息思想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在主体上,从个体拓展到集体,从集体拓展到国家和民族;二是在适用领域上,从私人领域拓展到公共领域;三是在对象上,从认识层面拓展到实践层面,既包含对君子个体人格规范的追求,也包括对集体精神的赓续和治国理政的创新,不仅成为无数仁人志士恪守的精神信条,而且内化于中华民族精神血脉之中,使天道之“健”、人道之“强”在中华文明中代代传承。

二、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想与自强不息的契合性

“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马克思主义的人类解放理论内涵丰富,以揭示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基础,致力于引导人类从资本主义异化状态中解放出来,从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人类解放理论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在经济领域,破除私有制,谋求公有制;在政治领域,破除支配,谋求平等;在文化领域,破除被奴役、被统治,谋求科学、民主和大众的文化;在社会领域,破除被剥削、被异化,谋求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在生态领域,破除人与自然二元对立,谋求辩证统一的可持续发展。人类解放理论所体现的无产阶级为追求人类幸福和实现人类解放所作的不懈努力,与自强不息的价值旨归高度契合。

自强不息同样蕴含着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深刻意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虽然以天与地起笔,但最终落脚点是人,其探讨的核心便是“天道”“地道”“人道”的根本性问题。古人将天道运行、化生万物的过程概括为“健”,激励君子以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效法天道的刚健品格,发奋拼搏、攻坚克难,积极进取、日新其德,持之以恒、永不懈怠,其中就蕴含着对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追求。自强不息既有“自”所彰显的主体性,也有“强”所蕴含的意志力,还有“不息”所强调的发展性,这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以及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等观点相互契合。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三、中国共产党对自强不息的实践探索

自强不息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是在不屈不挠的斗争中成长起来的。在百余年奋斗历程中,党独立自主、奋勇拼搏、开拓创新,带领中国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自强不息精神主要体现为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实际出发,敢闯新路,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崭新革命道路。在抗日战争中,针对“中国必亡论”“中国速胜论”以及轻视游击战的倾向,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以坚定信念进行持久抗战。在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团结领导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坚决反对国民党反动派悍然发动的全面内战,取得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中国共产党以无畏、自强的革命精神推动中国革命事业取得胜利,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实现了中国高度统一和各民族空前团结,中华民族发展进步从此开启了新纪元。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自强不息精神主要体现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中国共产党敢于同一切剥削人、压迫人的旧制度作斗争,团结带领人民坚决彻底地肃清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残余武装力量,开展了镇压反革命运动,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面对极其困难的财政经济状况,中国共产党精心筹划和开展了稳定物价及统一财经的重大斗争;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党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性决策。国民经济恢复之后,党领导人民继续前进,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展了社会主义建设,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实现了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和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自强不息精神主要体现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中国共产党敢于同一切阻碍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思想桎梏和制度壁垒作斗争,打破“两个凡是”的思想桎梏,推动思想大解放;敢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进行市场化改革攻坚;打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和平演变战略,为改革开放赢得有利的国际环境……这些都极大解放和发展了我国社会生产力,使中国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态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四、自强不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生动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自强不息精神主要体现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守正创新、自信自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没有躺在功劳簿上享受,而是继续开拓进取,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凡是危害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我国核心利益和重大原则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我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各种风险挑战,只要来了,我们就必须进行坚决斗争,毫不动摇,毫不退缩,直至取得胜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

在经济建设上,面临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复杂局面,中国共产党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高质量发展,开启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之路,经济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在党的建设上,面对“七个有之”问题所引起的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强烈不满,推进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和制度建设,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进反腐败斗争并取得了压倒性胜利,消除了党、国家、军队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在文化建设上,面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对改革发展稳定的侵蚀,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注重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培根铸魂,善于运用政府和市场两种力量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创新传播手段和方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在社会建设上,针对民生保障短板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系列问题,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组织实施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实现了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提前十年实现联合国二〇三〇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为人类减贫提供了中国方案。在生态建设上,针对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党从思想、法律、体制、组织、作风上全面发力,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打赢蓝天碧水保卫战,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全党全国推动绿色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不仅具有继承性,还具有时代性和实践性,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新的实践赋予其崭新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中国共产党结合中国实际,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于中华大地生根发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纵深和文化根脉,并不断展现出与时俱进的重大意义,跃升为民族和国家的独特品格,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拼搏奋斗的气节和动力。

(作者为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教授)

 

(《人民周刊》2025年第12期)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人民周刊》2025年第12期

上一篇:读懂厚德载物
下一篇:以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