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人物 > 正文

空军航空兵某部飞行员陈思麒——

驾驭“鲲鹏”上九天

本报记者 金正波    2025-07-24 08:30:54    人民日报

陈思麒在塔台值班。

邓 亮摄(新华社发)

 

“这是我们运用最新系统规划的空运计划,大大提升了飞机出动效率。”在空军航空兵某部指挥大厅,一位飞行员的发言逻辑清晰、坚定自信,让人印象深刻。

发言者是空军航空兵某部飞行员陈思麒。他矢志向战、苦练精飞,是运—9、运—20等多型运输机飞行员,参与筹划设计多项演训任务,创新系列战法训法,圆满完成境内外军事空运、国庆阅兵、中外联演联训等多项重大任务。

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对于从小在军营中长大的陈思麒而言,当飞行员是他一直以来的梦想。

2008年,陈思麒考入空军航空大学。在校期间,他训练成绩突出,连续多年获得“优秀学员”。对于未来,满腔热血的他,一心想开高速敏捷的战斗机。

“如果优秀的飞行员都去飞战斗机,那运输机的发展就始终跟不上!”“战略投送对空军转型至关重要,同样需要一群有勇气、不怕挫折、愿意学习的年轻人来投身这个领域!”陈思麒父亲曾是一名运输机飞行员,语重心长的一番话,让他有了新的思考。

这是陈思麒第一次意识到,个人梦想与空军发展如此紧密相连。自此以后,他在知识储备和体能训练上有所侧重,努力让自己更加适应驾驶运输机的要求。

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由于出色的航空英语能力,以及多次执行出国空运任务并发挥关键作用,2017年,陈思麒被选入运—20改装培训名单,成为“大飞机”飞行员集体中唯一的90后。

“驾驭‘鲲鹏’上九天,生逢战略投送能力跨越式发展的好时代,何其有幸!”从初教机、运—7、运—8,再到运—9、运—20,陈思麒在年仅27岁的时候就已经飞了5种机型。

改装带来的是思维理念的变革

运—20被誉为“大国之翼”,标志着我军战略投送能力的跃升。改装是一次换脑,带来的是思维理念的深刻变革。

一次次驾机升至万米高空,陈思麒愈加清晰地认识到大型运输机所蕴含的巨大发展前景。他将自己的研究方向更加坚定地锁定在如何加强对战略投送力量的统筹运用上。

那一年,空军在重大演训任务中,将战略投送相关课目作为演练重点内容之一。筹划阶段,陈思麒以运输机飞行员的身份参加前期工作。阶段任务完成后,他和指挥员说:“既然我们推进战略投送质效的探索已经迈出了关键一步,能不能再走远一点?”他把自己长期总结的空中机动作战标准化、工业化指控程序构想全盘托出。

这个大胆的想法让人眼前一亮,指挥机构立即组建运投小组,陈思麒有了自己的团队。

在随后展开的演习中,这个平均年龄只有27岁的6人小组,逐步实现需求提报标准化、任务规划流程化,并梳理出从战役指挥直达机组的实时指控网络。最终,协助指挥员完成了整个战场的机动指挥,陈思麒所在团队也因此被空军授予“首创奖”。

“什么是信念?信念就是在遭遇瓶颈的艰难时刻,能够想想曾经的梦想,然后坚持下去。”一路走来,陈思麒时常这样激励自己。

每一次升空都是一次体系融合

“运—20具有强大的运载能力。它的每一次腾空而起,都是一次体系融合。”身为运—20机长的陈思麒,对联合作战有着深刻的理解,“唯有加快提高体系作战能力,才能更好满足未来空中联合作战需求。”

一次与外军联演联训中,空军抽调精干战斗机飞行员、一线战勤人员组成作战计划小组,身为运输机飞行员的陈思麒也在其中。接连几个演练日,战局一度陷入被动。

“空中联合作战,兵力多元复杂,面对庞杂的数据,时间以秒计,仅有联合指挥的概念还不够,必须要有自己的联合空中指控操作系统。”陈思麒召集小组成员,道出了关于空中机动任务规划系统的想法,一下点燃了小组成员的热情。

信息奔流,攻伐无声,一场数据领域的赛跑就此打响。研究资料、开发软件,陈思麒和组员们边学边打,边打边总结。很快,第一版“联合空中作战计划标准化操作程序”诞生,他们也凭借这套程序,在演训结束前打了对手一个大反攻。

谈起未来空中战场,陈思麒这样畅想:“在一幅庞大的联合空中行动计划界面上,各类航空器飞行计划、信息支撑任务、保障支援行动和谐有序地联动,一定会制胜未来战场!”

(刘鹏越参与采写)

 

《人民日报》(2025年07月24日 第 06 版)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精武强能向深蓝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