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人物 > 正文

全国劳动模范王峰通过研发工具保障生产效率与安全

“只要肯钻研,人人都能成为技术专家”

本报记者 范昊天摄影报道    2025-07-25 08:34:38    人民日报

王峰在进行焊接作业。
 

绝活看点

扎根钢结构行业一线20多年,王峰获得60多项国家专利,参与研发的技术装备曾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近年来,他开始钻研焊接机器人操作、维护工作,擅长研发各类工具,保障生产效率与安全。2025年,获评全国劳动模范。

 

湖北团风经济开发区,湖北鸿路钢结构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数百台焊接机器人手臂挥舞,焊花跃动,各种规格的钢结构件顺利完成焊接。53岁的操作工王峰站在一台檩托板焊接机器人前,只见他手持遥控器,根据檩托板的尺寸,调节机械臂的运行轨道、电流、电压等参数。随后,他将檩托板往夹具上一靠,大力钳一夹,启动按钮一按,机器人便开始自动作业。

这个工装夹具看起来结构很简单,操作机器人时却能派上大用场。“钢结构建筑生产中,檩托板构件用量大,但传统焊接方式依靠工人手动扶正立板,不仅劳动强度大,还存在安全隐患。”王峰说,他和同事利用车间生产的边角板料,加工出结构设计简单的工装夹具,能快速夹持和装卸工件,并适用于多种不同厚度的檩托板焊接操作,操作人员还可以远离焊接设备,更好地保障生产安全。

扎根钢结构行业一线20多年,王峰在智能焊接、环保工艺等领域获得60多项国家专利。2020年,他参与研发的“钢结构宽厚度多类型焊缝焊接关键技术及成套装备”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个初中都没有毕业的工人,如何能够取得这些成绩?王峰说:“把每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

王峰出生于湖北浠水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2002年,他应聘到深圳一家钢结构公司工作,白天上班,晚上参加培训,不仅考取了技能证书,还逐渐成长为机修主管。

2009年,王峰带着积累的自动化设备维修经验,加入湖北鸿路钢结构有限公司。“保障设备正常运行,离不开对细节的严格把控。”王峰说,从下料机器到龙门埋弧焊,再到成品喷涂作业工序,每个环节他都严格把关,努力把风险隐患清除在萌芽状态。

2019年,王峰成为车间机器人技术员,负责公司生产线上焊接机器人的操作与维护。日常生产中,他发现焊丝盘的浪费现象比较严重,比如,一些外壳有部分破损的焊丝盘,容易导致机器卡住,焊工常常直接把它们扔掉,十分可惜。

“里面的焊丝都是好的,为什么不能把它们换到完好的焊丝盘里去呢?”王峰和同事尝试了两天,发现手动卷焊丝一天还填不满一卷,效率太低。

怎样才能提高效率?一天,王峰突然想到小时候农村电影放映员用的老式电影放映机。他研究了放映机上面的传动输片装置和供片盒,提出了一种改进方案——利用生产的方管余料,设计一套由支架、中间开孔的铁块圆盘、轴、轴承和阻力调节阀组成的装置,让破损的焊丝盘从“竖着转”变成“横着转”,通过阻力调节阀让焊丝盘均匀转动,顺利配合机器人完成焊接作业。

就是这样的钻研和刻苦,让王峰从一名普通流水线工人成长为全国劳动模范。“一线工人不仅要做技术的执行者,更要做技术的创新者。只要肯钻研,人人都能成为技术专家。”王峰说。

 

《人民日报》(2025年07月25日 第 06 版)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锻造打赢阵地 托举长剑腾飞
下一篇:心怀敬仰 崇尚荣光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