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筋斗云:对“过紧日子”的误读与正解

筋斗云    2025-05-23 10:50:22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思聊工作室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修订后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进一步拧紧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的制度螺栓,持续引发热议。关于“过紧日子”,存在一些曲解、误读,有必要细加辨析、正本清源。

过紧日子是一以贯之的要求,而非权宜之计。“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党的十八大以来,不管是文件规定,还是改革旨归,党政机关节俭的要求与行动是一贯的。2013年党中央制定出台《条例》,这次修订与时俱进,是有针对性的查漏补缺、更新升级。

党和政府带头过紧日子,目的是为了让老百姓过好日子。《条例》规定的主体是党政机关,约束的是奢侈浪费等行为,并不影响扩大消费、民生投入。事实上,党政机关该花的花、该省的省,把资金用在刀刃上,汇集更多资源投入教育、医疗、科创等领域,正是要更好推动高质量发展,增进百姓福祉。

过紧日子不等于“一刀切”,而是“切一刀”。究竟切在哪儿?切在大吃大喝、奢侈铺排等作风弊病。看《条例》修订后的“增量”:规定“工作餐不得提供高档菜肴,不得提供香烟,不上酒”,要求“工作会议一律不摆花草、不制作背景板”,明确“严禁为公务用车增加高档配置或者豪华内饰”。紧的地方,是经费管理、公务接待、公务用车、会议活动、办公用房等。

过紧日子不等于降低公共服务质量。有声音担忧,“过紧日子是财政困难的无奈之举,恐会殃及公共服务质量”。财政部数据显示:1—4月全国公共财政支出进度达到2020年以来同期最快;4月全国税收收入同比增长1.9%,为今年以来月度增幅首次由负转正。而且,过紧日子与干部担当作为是两回事。扫除歪风邪气只会激发党员干部敢作善为,为老百姓的美好生活添砖加瓦。

过紧日子不等于削减干部正当的薪金待遇。有网友说,“身在体制内,担心降薪”。需要明确的是,过紧日子压减的是机关不必要开支,而非干部的合理收入、待遇保障。事实上,近年来,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事业单位工资动态调整机制等不断改革完善,激发了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的干事创业积极性。

过紧日子不等于政府行为失了法度。“以后跟政府的生意不好做了”“结款要变难”等悲观论调,可谓杞人忧天。过紧日子的要求,只会促进政府部门依法行政,在招投标、治理拖欠账款等方面严格以求。随着法治政府建设不断深化,同政府部门打交道会变得更容易、更顺畅。承接政府的项目,可以更放心去做。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近闻·河南之行,总书记这些话令人印象深刻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