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泥与火的对话,她当了半辈子“翻译官”

孙海天    2025-10-31 16:07:56    人民日报客户端海南频道

一捧来自海南昌江的土,一双与之相伴了四十多年的手。

刘梅珍的工作,就是让这捧沉默的泥土开口说话。这里没有飞速旋转的拉坯机,只有最古老的手艺——泥条盘筑。她将泥土搓成均匀的长条,一圈,又一圈,用指尖的温度将它们盘绕、黏合,器物便在手中慢慢“生长”起来。

这门手艺,叫黎族原始制陶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被称作制陶史上的“活化石”。它曾是黎族妇女养家糊口的营生,但在时代洪流中,几乎成了一门失传的“语言”。

直到刘梅珍回来。

十几年前,她辞掉海口的高薪工作,回到家乡。看到精美的黎陶被堆在角落无人问津,老艺人守着手艺却过着清贫的日子,她心里不是滋味。她决定留下来,把这门手艺重新“捡”起来。

路不好走。起初,为了提高效率,她试过用机器制坯、上釉,想让黎陶看起来更光鲜。但国家级传承人羊拜亮老人看了,只说了一句:“这不是黎陶。”

这一句话点醒了她。她明白了,手艺的根与魂,机器给不了。真正的传承,不是模仿样子,而是守住做法,再想办法让它“活”下去。

于是,她一边坚守着“泥条盘筑”的手工核心,一边大胆创新。传统露天烧陶成品率低,她就引入现代气窑,精准控制火候;为了让陶器有更丰富的色彩,她甚至在春节假期跑遍乡镇,寻找能与家乡土发生奇妙反应的火山泥。

她带着姐妹们,把黎陶从过去的锅碗瓢盆,做成了今天人们喜欢的茶具、花瓶和艺术摆件。古老的手艺,就这样从“土灶台”走上了“书画案”。

2013年,她牵头成立合作社,把村里的妇女们聚在一起。政府支持建起了传习所,她手把手地教。如今,这门手艺养活了村里上百号人,成了乡亲们实实在在的金饭碗。

她打破“传女不传男”的旧俗,把手艺传给儿子;她也走上大学讲台,把这门古老的“语言”教给更多年轻人。

从泥土到器物,中间隔着一道火。刘梅珍就是那个掌握火候的人。她让古老的黎陶有了新的生命,也让更多人听懂了泥与火的故事。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此行间·中美元首釜山会晤,5个关键词看中方传递的稳定信号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