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坚决惩治诬告,为清白干事者撑腰丨筋斗云

2025-11-06 15:55:26    人民日报评论微信公众号

近日,河南省纪委监委披露了一组数据,2024年以来对1881名诬告人作出处理,为6130名党员干部澄清正名,并公开通报6起惩治诬告陷害典型案例。给好干部撑腰、让诬告者受罚,并公之于众,这样的做法值得肯定。

有偏见就扣帽,为竞争去打击,挟私愤而报复……诬告构陷,广大党员干部苦之久矣。

有基层干部吐苦水,诬告者专挑换届选举、提拔晋级、评优评奖等“关键时刻”实施造谣抹黑,企图把水搅浑、把事搅黄。也有基层干部道出诬告者的心理动机:诬告不成也没关系,对方名誉受影响,自己心里就舒服。有的单位甚至“不想把事情闹大”,反以“好处”摆平诬告者。设身处地从干部自身出发,纵容诬告陷害,就是让老实人吃亏,让组织纪律松弛,让激励机制失灵。

要让诬告陷害无利可图、无所遁形,还得靠组织更有为、制度更有效、生态更优良。

遇到诬告陷害,党员干部往往会受到身心打击,工作也受到影响,最期盼的就是党组织能站出来主持公道。这时候,党组织应该敢于担当作为、查明真相,不搞无原则的“和稀泥”,不冤枉一个好同志也不放过一个使坏者,才能驱散歪风邪气、涵养清风正气。

推动惩治诬告、澄清正名规范化机制化,让制度“长牙齿”、法纪“真带电”。《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明确提出了如何依规处理政治品行恶劣、匿名诬告、有意陷害或者制造谣言的违纪行为,关键要拿出实实在在的举措,把规定不折不扣落到实处,真正形成威慑和约束,为干部卸下思想“包袱”,让诬告陷害没有市场。

形成对诬告陷害行为零容忍的鲜明导向。一个诬告陷害行为得利,就会有跟风效仿,最终对政治生态、发展环境造成恶劣影响。对于好干部,既要为其正名,又要尽力消除不良影响;对于诬告者,不仅要根据党纪国法予以惩戒,还应放大警示作用、以儆效尤。惟其如此,才能更好优化干部作风、净化政治生态。

行动撑腰胜过千言万语。还清白者清白、为担当者担当,方能激励更多党员干部真抓实干、建功立业。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拾光纪·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10周年,重温习近平的乌镇“网事”
下一篇:英国博主广交会见证:全球买家为中国好物开启“扫货之旅”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